水袖翻飛間,潛山是市戲少年傳承國粹的蓬勃英姿;京韻流轉中,是為媒跨越山海、連接古今的傳薪華夏文脈深情回響。從海外游子的火長尋根獻藝,到各地少年的庚故同臺唱和,近日,新篇“長庚故里”安慶潛山見證了國粹藝術在新生代中旺盛的潛山生命力。為紀念徽班進京235周年,市戲連日來,為媒潛山市精心舉辦“天柱山杯”少兒京劇票友大賽等系列活動,傳薪為傳承和弘揚京劇藝術注入強勁動力。火長
夏日的庚故傍晚,潛山市雪湖里歷史文化街區華燈初上,新篇京韻悠揚,潛山來自全國17個省市、港澳臺地區,以及加拿大的132個節目同場角逐,經典唱段輪番上演,盡顯國粹京劇魅力。
加拿大多倫多的華裔少女易阡辰,以一曲《貴妃醉酒》驚艷四座,其清亮婉轉的唱腔、韻味十足的演繹,背后是多年不間斷的刻苦訓練。對她而言,這是比賽更是一次深情的文化尋根之旅。“京劇的服裝和音樂很美,我第一次來中國參加比賽,我覺得特別有意義,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京劇背后的文化底蘊。以后我想把中國文化傳播到各個地方。”易阡辰用稚嫩的聲音展現出一位海外華裔少年自覺的中華文化自信。
淮南剛剛10歲的駱萬澤已有6年戲齡,江蘇南通的張蜜第二次參賽愈發自信,香港的胡馨元、王鈺萱,澳門的葉雨朵,臺灣的熊天祎……小選手們同臺獻藝,從英姿颯爽演繹《鬧龍宮》到婉轉悠長吟唱《四郎探母》,他們用稚嫩的身段丈量著京劇藝術的厚度,清亮的嗓音傳遞著對國粹的滿腔熱愛。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教授、昆曲世家程榮贊嘆道:“沒想到孩子們能演得這么好,身段、扮相、規范度、嗓音都非常優秀。”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張派名家王潤菁感慨:“傳統藝術需要諸多年輕人加入,孩子們的熱情,讓我們看到了京劇傳承與發展的希望。”
大賽不僅是一場技藝的比拼,更是一次文化的溯源與思想的碰撞。潛山作為“京劇鼻祖”程長庚的故鄉,浸潤著厚重的戲曲文脈。235年前,徽班領袖程長庚帶著皖山皖水的靈秀進京,孕育出京劇這一國粹。如今潛山著力打造程長庚文化IP,探究程長庚藝術精神的時代價值。國家京劇院演出中心副主任、葉派名家宋小川說:“這里是程長庚大師的家鄉,是戲曲人的必訪之地。應打造好這張名片,使其成為文化品牌和打卡勝地。”
為推動戲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活動期間,潛山市精心設計了特色研學活動,讓小選手們在“觀賽+研學+體驗”的創新模式中,沉浸式感受滋養國粹源頭的山水人文。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童航提出前瞻構想:“沿著安慶長江流域串聯人文景觀與歷史遺跡,打造一條‘京劇之路’,讓人們在尋訪中了解脈絡、印證審美,把這個活動打造成安徽一個新的文化品牌。”(通訊員 趙銳 儲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