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點·聚焦少兒美育】
光明日報記者 張玉梅 于園媛 許馨儀
編者按
美術館、做孩博物館是看展天然的美育空間,可以為兒童的好搭全面發展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暑期來臨,做孩許多家長會帶孩子去參觀美術館和博物館,看展但是好搭,這項有意義的做孩活動卻往往給家長帶來棘手的難題——孩子們似乎更喜歡在展館跑來跑去,對展覽興味索然。看展那么,好搭如何實現“有效看展”?怎樣根據少兒身心發展特點,做孩選擇合適的看展展覽?如何激發孩子的觀展興趣,提升獲得感?本期從美育的好搭角度,邀請專家探討“如何帶孩子看展”話題,做孩希望給讀者提供實用性的看展啟發和幫助。
李 杰 兒童藝術展覽資深策展人
趙雪春 中國兒童中心高級美術教師
記者:對于帶兒童看藝術展,好搭許多人持不同意見,有人認為看展是“潤物細無聲”的美育,有人認為帶低幼的兒童看展是“勉為其難”,難度大、收獲小。您認為帶孩子看展有必要嗎?其價值和意義是什么?
李杰:從更廣義的美育角度看,我們身邊的“藝術展”無處不在,無論是在公園中玩耍,還是在城市里游逛,抑或在互聯網上瀏覽,孩子都可以置身于無處不在的藝術世界。因此,今天的孩子并不是有沒有必要去看展,而是他們早已經在一個被藝術點綴的環境之中。但當置身于一個特定的美術館或藝術空間之中,兒童將會獲得更有體系、有教育性的體驗機會,這會讓孩子們在面對大千世界的時候,能對美的事物有更為豐富的理解。特別是當父母,甚至祖輩和孩子一起去看展的時候,是難得的交流觀察心得、思考與提問的機會,大家可以站在不同時代、不同趣味的角度,領略沒有標準答案的藝術魅力。這對于孩子開闊視野、發散思維、增強共情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趙雪春:博物館和美術館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其核心價值在于培育受眾終身的審美素養與藝術感知能力。藝術欣賞活動不存在嚴格的年齡限制,觀展的目的是培養觀察世界的興趣,而不僅僅是知識內容的儲存。真正有價值的觀展體驗,是能讓參觀者,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在踏入展廳的那一刻,感受到與展品的共鳴。無論是藝術、科技,還是歷史,只要能激發探索欲、滿足求知渴望,甚至點燃未來的夢想,就是最適合的展覽。教育的本質是喚醒,而非灌輸。好的展覽不是“教”孩子知識,而是讓他們在沉浸式體驗中主動發現世界。
記者:一些家長傾向于選擇帶孩子觀看光影展、互動展等,認為這樣孩子比較容易投入;但也有一些人認為純粹的感官刺激反而不利于培養孩子對于藝術的深沉感知。請問您怎么看?
李杰:對于展覽,孩子和成人有不同的打開方式,我們應該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想法去探索,而不是強加我們所期待的方式。家長愿意選擇互動性更強的展覽讓孩子們觀看,但也需要有所甄別。
過度強調感官刺激和打卡類的展覽,比如一些大師繪畫的投影展覽,其實并不適合兒童觀看。他們的眼睛不適合長時間在強光環境之中,而且一些簡單的身體互動帶來的趣味體驗與展覽所傳遞的文化體驗之間往往沒有建立聯系,反而容易讓孩子們只顧著玩、拍照,最后并無收獲。
展覽的設計要符合兒童身心發育的特點,比如一些展覽有專門的寓教于樂的互動環節,還有些設計了游戲單元,包含多個不同的打卡方式,分別對應兒童的發現、探索、提問以及創造等不同能力,這些是更適合孩子的。
趙雪春:各類展覽都能為孩子提供獨特的審美體驗,關鍵在于如何通過科學的引導方式,將這些體驗轉化為深度的認知過程。互動展覽憑借其趣味性確實能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這僅僅是開啟藝術探索之旅的第一步,而非最終目的。隨著體驗的不斷深化,孩子們將逐步發展出更豐富的審美感知能力和更深入的知識理解水平。真正的觀展不在于“看什么”,而在于“怎么看”。看10個展覽可能是新鮮感,看100個展覽就會形成判斷力。當孩子接觸的展覽足夠豐富,他們不僅能區分“好玩”和“有意義”,還能在不同類型的展覽中找到興趣點,建立起個人的審美體系。教育的智慧在于平衡——既尊重孩子的天性,又適時引導他們走向更深層的認知。
記者:目前家長帶孩子去得比較多的是公立性美術館、博物館。這類展覽一般常規陳列多,內容多為歷史文化專題,展陳方式并非專門為兒童設計,缺乏趣味性。孩子們有時會覺得看不懂,很難保持長時間的專注度。對此,您有什么好的辦法和建議,可以增強孩子觀展的興趣,提升收獲感?
李杰:孩子是天生的提問者,家長在和孩子一起觀展的過程中應該鼓勵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即使這些問題不著邊際,也可以結合當時的情景、現場的觀察以及生活的經驗給予回應。首先,家長可以化身一個有趣的大人,多與兒童互動,一起探索展覽,做一個兒童友好的“看展搭子”。其次,不要給孩子布置“作業”。在我們的兒童觀眾反饋中,他們最不喜歡的就是把看展當作一個作業,還要交上作文來證明收獲。看展的收獲本身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知識積累與創造體驗。
特別鼓勵家長和孩子可以多看一些與藝術展有關的繪畫、電影或傳記等,這些延伸的互動可以幫助他們更深地將博物館、美術館的真實體驗結合起來,形成非常立體的記憶、感受與認知。
趙雪春:我們要明確,“看不懂”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畢竟我們不可能精通所有領域,但這恰恰是觀展的價值所在——它為我們打開了探索新知識領域的大門。建議家長和孩子把觀展視為一次知識探險,鼓勵孩子尋找最能引發好奇的興趣點。比如在歷史文物展中,可以從一件造型奇特的器物入手;在美術展中,可以選擇一幅色彩最吸引人的畫作開始探索。
要引導孩子將展品與自身經驗相聯系。看到古代生活用具時,可以討論“這個東西和我們現在用的有什么不同”;欣賞風景畫時,可以回憶“我們去過類似的地方嗎”。這種聯結能讓展覽內容變得親切可感。還可以采用游戲化探索的方式,設計一些趣味互動:比如“尋寶游戲”,提前準備幾個展品特征讓孩子尋找;“故事接龍”,根據展品編創故事;“小小講解員”,讓孩子選擇最喜歡的展品為家人講解等。藝術理解本就是漸進的過程,每一次觀展都是在積累審美經驗。當孩子發現展覽可以成為表達自我、探索世界的窗口時,收獲感自然就會提升。
記者:少兒階段是美育的基礎和重要時期,廣大兒童已經成為美術館、博物館的常客。您認為,目前國內的美術館、博物館在為兒童服務上,有哪些好的做法?還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間?
李杰:針對兒童友好與兒童美育提升這方面,眾多美術館、博物館已經行動起來。比如,中國美術館的“四時玩趣”展覽在內容上接近兒童心理,浦東美術館“締造現代”展在導覽中有遵循兒童認知的特別設置,成都A4兒童藝術館常年設置“種子館長”“小策展人”“小編輯部”等專為體現兒童主體性、創造性以及提供社會化學習體驗的共創項目,等等。
當然,我們在真正做到“兒童友好”方面的努力才剛剛開始。首先,目前美術館、博物館的展覽在設計方面還存在忽視兒童、學校與家庭需要的設置。比如缺少利于兒童觀看、互動的設計尺度,大量展品的高度都不利于兒童觀看;光線的強弱設置也不太適合兒童長時間觀看;場館中缺少休息區域,造成大量家庭、團體無法有節奏、更深入地了解展覽。其次,在策劃展覽時較少注重體驗性學習與游戲化思維的融入,時常把公共教育與展覽內容分開考慮,造成展覽中普遍的教育性價值被低估或錯失。
趙雪春:當前國內文博機構在兒童美育服務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有各種展示方式的探索。比如,歷史類博物館通過智能導覽、沉浸式場景等技術手段,拉近兒童與歷史文化的距離;美術館運用當代藝術的互動展陳,激發兒童的視覺感知和創作欲望;綜合類藝術空間深入城市公共區域,讓美育融入日常生活場景。一些創新實踐非常值得肯定,比如主題式兒童導覽路線設計、互動體驗區的常態化設置、親子美育工作坊的系統開展和數字化觀展輔助工具的普及等。
美育不能局限于場館之內,而是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家庭與社會的共同參與。建議家長將觀展納入常規家庭教育計劃,建立“觀察—體驗—探究—創作”的完整深度體驗的閉環,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審美感知力。
只有當文博機構、教育系統和家庭形成美育合力,才能真正為下一代奠定堅實的美學基礎,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小我”的審美體驗與藝術長河的“大世界”中建立聯結。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13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