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上交易桌的薈聚薈聚
撰文|黎浩然、蘇珊
主編|付慶榮
頭圖來源|項目官方
扎根中國內地16年,被賣英格卡集團的英格高光時刻,這兩年集中爆發。想出
2025開年,薈聚北京西紅門薈聚,被賣取代連續“霸榜”4月之久的英格朝陽合生匯,登頂北京人氣商場TOP1。想出
往前數,薈聚去年9月,被賣投資80億元、英格英格卡中國單體投資金額最大的想出項目——上海薈聚,閃亮登場,薈聚開業百日斬獲300萬客流,被賣71%首店占比創下滬上商業新紀錄;4月,英格西安薈聚入市,據報道,首日開業客流量23萬人次,達到近年西安購物中心天花板。
加速前進的英格卡,卻在這8月給按下暫停鍵。有知情人士透露,英格卡正計劃打包出售國內的10座薈聚購物中心。
對此,贏商研究中心求證英格卡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目前還沒有收到任何這方面消息”。同時,贏商研究中心多方調研,多位專家表示,市場上有類似承諾安排的,目前回報率約定在5.5%-9%區間。
以“宜家藍盒子+mall”的獨特形態存在,英格卡開發的薈聚,是中國商業地產圈外資mall的典型樣本之一。
蟄伏十數年后,它為何會在進入密集開業期的當下,急流勇退?
01
無錫、北京、武漢三子
叫價160億
據市場公開信息,首批出售的項目,是位于無錫、北京、武漢的三座購物中心,涉及資金160億元,接盤方為險資。
上述三個項目,是英格卡于中國內地較早開業的購物中心,運營至今均已超過10年時間。
消息提到,接盤方為泰康人壽領投的基金,基金總規模80億元,泰康人壽認購30億元,其他參投方包括中銀三星、中宏、友邦、大都會人壽等險資,共計認購30億元。
同時,英格卡將認購基金的劣后級,出資約20億元。此外,出售總代價當中,剩余的80億元擬采用銀行融資的方式獲取。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交易各方仍在溝通合作條款和細節。從消息來看,出售完成后,項目的運營權仍在英格卡手中,且其承諾投資期間,保險機構的回報率將接近7%。
贏商研究中心多年來持續跟蹤零售商業地產大宗交易市場,充分感受到,大宗交易市場是商業地產投資情緒的晴雨表,反映出商業大宗資產的供求關系和市場預期。
在《萬達、印力、銀泰百貨…“百億級資產包”被誰買了? | 2024年大宗交易盤點》一文中,贏商研究中心曾明確指出當下零售商業地產的大宗交易特點:
一是,風險偏好保守,頭部項目才能夠順利交易。
二是,典型買方市場,由金融機構主導。
顯然,此次傳聞的交易,嚴格符合上述特征。
之于英格卡集團,選擇優先出售無錫、北京、武漢三座薈聚購物中心,主要基于以下綜合考量:
運營時間與成熟度優勢
無錫、北京、武漢項目是英格卡在中國內地最早開業的三個購物中心(無錫2014年、北京2015年、武漢2015年),運營時間均超10年,已進入穩定盈利期。
成熟項目擁有長期運營數據(如出租率、客流量、銷售額),估值模型明確,更易獲得險資認可。而福州、西安、上海等7個新項目仍處培育期,現金流不穩定,估值難度高。
財務與戰略回血需求
目前,英格卡面臨雙重壓力——宜家零售業務下滑、7個新項目需長期輸血(如上海薈聚投資80億元)。出售三個成熟項目,其可一次性回籠大額資金,用于支持新項目開發及債務償還。
通過保留運營權(承諾險資7%年化回報),英格卡實現“資本持有方+專業運營方”角色分離,降低重資產負擔,聚焦品牌管理與流量轉化。
交易可行性與險資偏好
泰康、中宏等險資近年密集收購一線/強二線城市商業地產(如萬達廣場、佛山嶺南天地),偏好租金穩定、抗通脹的資產。無錫、北京、武漢項目均位于高能級城市核心區,符合險資配置需求。
鋪墊未來資本化新路徑
成熟項目現金流穩定(如北京薈聚出租率98.2%),符合公募REITs底層資產要求。出售給險資后,可通過運營提質(如引入奢侈品牌、升級會員體系)進一步拉升估值,未來打包為消費REITs上市,實現資本利得倍增。
02
薈聚的資產底色
與轉型思考
英格卡選擇無錫、北京、武漢作為首批出售項目,本質是“以成熟資產換空間”的策略。
短期看,快速回血大筆資金,緩解新項目投入與零售業務下滑壓力;中期,其保留運營權鎖定管理收益,輕資產化降低風險。
放眼長期,可借力險資資源與REITs通道,實現資產價值最大化。若后續7個新項目培育成熟,可能復制相同退出路徑,形成“開發-運營-資本化”的閉環循環。
目前,英格卡在內地開發了10個薈聚,且均為重資產開發。相較于一批采取基金模式的國外同行,英格卡一直堅持了重資產的路線。早前,時任英特宜家購物中心集團中國區總裁丁暉就表示,“我們是更注重長期投資回報的公司,而非短期的財務回報。”
2009年,當時還叫英特宜家購物中心集團的英格卡以重資產的模式入局中國,于無錫、北京、武漢開發首批購物中心項目,總額超過100億元,總租賃面積超過53.3萬平方米。彼時,上海首個宜家家居已開業11年,這一筆100億的投資超過宜家在中國投資的總和。
2014-2015年間,無錫、北京、武漢三個薈聚開業,均為超15萬㎡的大型項目。超大的體量,意味著超長開發周期(超過5年),這在當時高周轉的中國市場顯得有點另類。
在這三個薈聚中,主力店幾乎是固定模式——宜家藍盒子、蘇寧電器、金逸影城、歐尚超市。憑借宜家家居強大的引流能力,以及標配超大免費停車位(北京薈聚有7000個停車位,無錫和武漢有5-6000個),它們活得相當滋潤,從未缺乏客流。
2016年,英格卡集團業務重構。2017年,其在中國首個商業綜合體項目長沙開工,重金投資約40億元,包含長沙薈聚購物中心、湖南首家宜家家居、以及“薈聚之光” 商務公寓。
此后三年間,英格卡集團內部經歷了數次業務梳理,在外部亦面對著線上電商、線下競爭對手的雙重沖擊,宜家凈利潤于2018年出現14.8%的同比下滑。
利潤承壓,薈聚另探新路,從郊區走入市中心。當時已納入計劃的大型薈聚(長沙、西安、上海)繼續建設,但未來新項目開始配合宜家的市中心策略,轉向小“薈聚”。
2021年稍早開業的福州薈聚則代表了薈聚“城心化”、“小型化”的路線。其后數年間,這種小“薈聚”又開到了南寧、昆明和合肥。
至此,薈聚在中國內地的十子,皆已成型,且呈現出一定的共性特征:
重資產主導,梯度差異顯著
10座薈聚總投資額超270億元,單體平均投資約27億元。
早期項目(無錫/北京/武漢) 投資相對較低,但運營超10年,已進入成熟期。除成熟項目外,福州、西安、上海等7個新項目處于運營初期,資金回流周期長,需持續投入。
核心城市全覆蓋,產品迭代升級
10座薈聚覆蓋一線(北京/上海)、強二線(武漢/西安等) 及省會城市(南寧/昆明等),形成華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網絡。
早期項目(如北京、武漢)位于城市新興區域(如北京南城),依托交通樞紐(如無錫項目毗鄰地鐵)引流。新項目(如上海、西安)升級為綜合體形態,融合辦公、綠電等多元業態。
與此同時,產品代際演進。
第一代(2009-2015):純購物中心(無錫/北京/武漢),側重家庭客群與北歐設計。第二代(2021起):長沙/西安項目,加入商務公寓(“薈聚之光”)或文化融合(西安“聚寶盆”造型);上海項目首創“購物中心+宜家+辦公樓”模式,獲LEED/WELL綠建認證,定位長三角地標。
綜上可知,薈聚的資產結構呈現 “高投入-長周期-穩收益” 三重特征。
若輕資產轉型成功,英格卡或可實現資產輕化,可更聚焦品牌輸出與體驗創新(如首店經濟、進場零售),但其核心壁壘仍在于重資產時期積累的運營know-how,以運營能力而非資產規模定義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