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縣北中鎮玉嶺村積極推廣“六尺巷工作法”,和事佬及時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太湖推基化解在萌芽狀態。縣北該鎮堅持黨建引領,中鎮治創新建立“和事佬”工作站,玉嶺老黨員化身“和事佬”,村助層善從“雞毛蒜皮”入手,和事佬把末梢變前哨,太湖推基為基層治理貢獻“銀發力量”。縣北
“多虧了村里的中鎮治‘和事佬’,不然這個糾紛,玉嶺真不知道要鬧成啥樣。村助層善”近日,和事佬玉嶺村村民查長生感慨道。太湖推基原來,縣北2024年12月,查長生發現自家一塊閑置的土地被同村一位村民種上了茯苓。眼看著自家地被占,查長生情急之下找到了村“兩委”。村干部沒有直接介入,而是建議他去找村里的“和事佬”工作站。工作站的老黨員們立刻行動,他們通過仔細勘察核實,最終確認該地塊確屬查長生所有。
明確了歸屬,“和事佬”一方面耐心安撫查長生,請他理解茯苓已近成熟,強行清除損失太大;一方面則找到占地村民,講清事實,指出其占用他人土地的不當之處,希望他能主動道歉并歸還土地。經過幾輪情、理、法交融的溝通,雙方終于達成和解,一場可能升級的鄰里糾紛,在“和事佬”的巧妙斡旋下握手言和。
“別人侵犯了我的土地權益,一 開始我比較生氣,但在‘和事佬’多次上門調解下,我明白了鄰里鄉情的重要性,也感受到和事佬確實是為老百姓辦事,所以我愿意讓步,讓事情圓滿解決。”村民查長生說道。
像查長生這樣“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在如今的玉嶺村時常上演。然而,就在幾年前,玉嶺村還是遠近聞名的“上訪村”。玉嶺村由三個小村合并,地域廣、村“兩委”人手少,加上歷史遺留問題多,鄰里糾紛、干群矛盾時常發生,赴省赴市上訪事件頻發。為了扭轉這種局面,2024年,玉嶺村將目光投向了村里的老黨員們,在該村107名黨員中,60歲以上占比高達41%。這些老黨員威望高、情況熟、熱心腸,正是化解基層矛盾的寶貴資源。
村黨總支通過自我舉薦、群眾推薦、公平選拔,精心聘選了10名政治覺悟高、群眾基礎好、善做調解工作的老黨員,組成了“和事佬”核心團隊,并正式掛牌成立“和事佬”工作站,由村黨總支書記兼任站長。他們將全村科學劃分為10個治理網格,構建起“村黨總支—黨小組—網格員(和事佬)”三級服務鏈條,推行“一人一網格”,老黨員們成為活躍在田間地頭,兢兢業業為民解憂。2024年以來,和事佬工作站接待群眾300多人次,解決揪心事40余件。
他們知道,與其等矛盾鬧大了再“滅火”,不如早早“防火”來得高明。誰家生活困難,誰家有了糾紛,誰家有什么好想法,他們統統記在心間、落在筆頭。村里紅白大事的現場,有他們關切的身影;誰家突遭變故、生活困頓或鄰里起摩擦,他們必定登門探望或疏導。正是這份日常的“走”與“記”,讓他們在家長里短中捕捉百姓民聲,也與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這份形成于日常的感情,往往是在化解糾紛時最好的潤滑劑。
“‘和事佬’工作站成立以來,我們積極調解各種群眾矛盾,促進鄰里和諧,在調解工作中,我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傾聽各方意見,公正調解讓各方都滿意。”“和事佬”張國遠說。
不僅以情動人,“和事佬”們更注重以理服人。他們深知,讓法律知識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從根本上減少摩擦的“火源”。在“和事佬課堂”、在農家院落的“板凳會”上,他們用最樸實的鄉音,將法律條文、政策精神、謙讓美德化作身邊故事,如春風化雨般浸潤心田。這些潛移默化的熏陶,在關鍵時刻總能喚醒村民心中的那桿“秤”,將法律的種子播撒在百姓心間,借日常的普法春風,悄然筑牢了鄉村和諧的根基。
“‘和事佬’工作實施以來,基層矛盾得到有效解決,不僅鄰里關系更加和諧,村民們還自覺配合工程建設、移風易俗等鄉村工作,鄉風明顯改善,連續三年實現零上訪,為鄉村振興夯實基礎、凝聚人心。”玉嶺村黨總支書記張承鋒說。
和諧穩定的沃土,終將孕育發展的碩果。當矛盾糾紛在家門口化解,當文明鄉風浸潤心田,玉嶺村便將更多精力與民心凝聚到了謀發展、促振興上。近年來,玉嶺村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村內已實現道路硬化、亮化全覆蓋,中墨河治理等一批民生福祉項目有效實施,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由2021年不足30萬元上升到2024年100萬元,經營性收益超50萬元。年度績效考核從18個村中倒三名躍居前列,由落后村蝶變為先進村。
玉嶺村“和事佬”工作法的成功實踐,不僅激活了基層治理的“一池春水”,也為整個北中鎮乃至全縣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基層治理“妙招”。北中鎮堅持黨建引領,充分將傳統治理智慧與現代治理手段相結合,實現了基層治理與鄉風文明的同頻共振,繪就了一幅鄉村善治、和諧發展的美好畫卷。
“近年來,北中鎮聚焦基層治理中的難點、堵點問題,始終堅持黨建引領,踐行‘一線工作法’,推行‘黨建+’工作模式,因地制宜打造了‘和事佬’‘名村聽民聲’等基層治理品牌,不斷優化鄉村治理模式,全鎮信訪連年下降,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8%。北中鎮黨委書記戴江濤表示,下一步,將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將黨建優勢融入基層治理工作,積極推行‘邊界聯調’工作機制,通過大接訪、強服務、辦實事等方式,積極體民情、解民憂、幫民困,切實為基層群眾辦一些具體的實事、好事、難事,打造和諧北中、幸福北中。”(通訊員 王璇 詹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