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慧記者來到位于安徽蕪湖峨橋鎮的掌上智慧農業示范基地,遠處山巒起伏,管農稻田里流水潺潺,田農田孕育著新一年的民種豐收。基地里設有科研區、慧示范區和生產區,掌上經過七年的管農探索,峨橋鎮這片2000余畝的田農田土地試驗田如今已建成數字化高標準的新型農田。
為了破解傳統農業中靠天吃飯、民種靠農民經驗的慧問題,中聯智慧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于2020年研發出中聯智慧農業水稻數字化種植模式,掌上能有效解決種植管理粗放、管農生產數據獲取難、田農田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等問題,民種實現水稻種植全過程精準管理,降低化肥農藥用量,提升水稻品質,幫助農戶節本增效增收。
大數據驅動
好時間給出好決策
“近期持續降雨,空氣濕度大,請注意水稻白葉枯病、水稻條繡病害發生?!薄八久老阏?號建議在6月25號進行移栽。”打開中聯智農云App,便可以看到首頁針對水稻種植的提示建議。看似簡單的界面背后是多維度、成體系的技術和系統支撐。
小型田間氣象觀測站、多光譜無人機、360度高清探頭……還有許多稻田下看不見的設備,都在時刻記錄著田間數據。并且,這些田間設備和衛星、無人機、智能農機等多源數據進行融合,建立了利用天(遙感)、空(無人機)、地(傳感器)、人(傳統經驗)、農機“五位一體”的數據采集體系,實現低成本、全方位數據采集。
中聯智慧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文福認為,智慧農業之所以能代替農民經驗,提供更為科學的決策就在于利用好大數據。
在附近的農場管理中心的監測大屏上,通過可視化技術,選種、育秧、施肥等各個重要環節的關鍵數據一目了然,智能灌溉、長勢監測和病蟲草害預警等功能也可以借助監測數據實現。
據介紹,該模式將水稻種植過程分成播種、移栽、分蘗、孕穗、成熟等13個環節,并細化出品種選擇、播種密度、氮肥用量、田間水分管理、病蟲防治時間、收獲時間等49個決策點,通過10大算法、23類模型對水稻全生命周期進行管控,從而實現耕、種、管、收全過程信息的感知、定量決策、精準投入,讓農民能在合適的時間做出好的決策。
農機無人化
“慧”種田更“慧”賺錢
在今年9月舉行的全國智慧農業現場推進會上,中聯農田收割機正在作物種植智能決策系統的“指揮”下,展現一場農機無人化水稻收獲、秸稈打捆、土地旋耕等精彩作業。
一臺水稻聯合收割機在自動駕駛模式下,高效地開展水稻收獲作業,并在AI視覺的輔助下精準避開了假人障礙;另一臺機子則在機手的操控下收獲倒伏水稻,展現出精準的割臺高度調整與適應能力;當收獲機糧倉裝滿后,一臺無人駕駛拖拉機牽引運糧車與收獲機完成協同卸糧作業。
“智能化技術加持,農機變得越來越‘聰明’,農業正變得越來越輕松,智慧農業也充滿更多可能。”看到精彩演示后,一位嘉賓稱贊道。
智慧農業的不斷升級也讓人期待著高效與輕松成為農業的代名詞。
通過該系統的運用,中聯重科峨橋智慧農場取得了顯著成效。據介紹,僅“施肥管理”這個環節,通過智能決策實施數字化施肥方案,每畝節省成本44元,相比傳統依靠經驗施肥,整個農場在施肥方面可節約成本3萬多元。
投入成本降低的同時,水稻的品質也有了提升。據測算,數字種植模式與傳統種植模式相比,每畝氮肥、磷肥、農藥用量分別減少32.5%、16.8%、38%,每畝稻谷毛收入增加約370元;經測產,數字化種植技術較普通種植技術增產10%-15%。
目前,中聯智慧農業在蕪湖以打造“蕪湖大米”品牌為核心,在全市范圍遴選157家糧食種植經營主體,開展智慧“蕪湖大米”種植基地建設。中聯技術服務小組對種植全過程實行全方位跟蹤技術服務,如今在蕪湖市推廣面積已達28萬畝,通過推廣水稻數字化種植,讓更多農民“慧”種田更“慧”賺錢。(張洪宇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見習記者 胡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