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可科,祁黃山祁門門門紅茶業有限公司制茶車間主任。科續37年來,寫片始終堅守在制茶一線,祁努力推動祁門紅茶制作技藝創新。科續2022年11月,寫片被授予“安徽省勞動模范”稱號。祁
人物寄語
堅守生產一線,科續堅持傳統技藝,寫片堅定創新發展,祁傳遞原生態“祁門香”理念。科續
4月24日晚上7時,寫片220余公斤高山鮮茶拉進了黃山祁門門門紅茶業有限公司的祁制茶車間,車間主任王可科抓起一把,科續在手中翻了翻、寫片聞了聞。
“每天來的鮮葉都不一樣,所以要看茶做茶。看品型決定制作哪款茶,看水分決定萎凋多長時間。”王可科告訴記者,祁門工夫紅茶制作技藝有17道工序,盡管很多工序已被自動化、智能化的機械所替代,但萎凋時間的長短、揉捻壓力的輕重、發酵溫濕度的控制等關鍵點,仍需要靠制茶師的經驗來把握。
1969年9月,王可科出生于祁門縣鳧峰鎮,這里盛產茶葉,他的父親和哥哥均是村里的制茶能手。除了家庭的熏陶,王可科在學校里也學習過制茶。
“那個時候,我們上的中學就叫‘鳧峰茶中’,初一、初二學習采茶、挖茶,初三學習制茶。”王可科回憶。
1987年,初中畢業后,王可科應聘到鎮茶廠。在收購鮮葉的過程中,他對不同品種的茶葉、不同季節的茶葉有了更加深入透徹的了解。在制茶過程中,王可科苦心鉆研,虛心向廠里的老師傅請教,逐步掌握了每道工序的精髓。
1993年,茶廠改制后,王可科與他人合伙將茶廠承包下來,后注冊了黃山鳧峰綠色食品開發公司,再后來變更為安徽省祁門紅茶發展有限公司。在此期間,他在堅守祁門紅茶傳統制作技藝的同時,堅定走創新發展之路。
在制茶技藝方面,參與了全國首條茶葉清潔化、自動化、智能化加工生產線的研制,申請茶機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
在綠色發展方面,深入茶園講授綠色防控知識,示范推廣“綠肥+自然生草+有機肥”種茶模式,推動公司6000余畝茶園達到有機茶標準,并獲得歐盟有機認證。
2015年,在米蘭世博會上,祁門紅茶榮獲金獎。作為打造金獎產品的骨干成員,王可科說:“這個獎是對我們走綠色發展道路的肯定,是對一代代祁門紅茶制茶人薪火相傳的褒獎。”
2018年,王可科加入黃山祁門門門紅茶業有限公司,并擔任車間主任。制茶之余,他將更多的時間用在了祁門紅茶的宣傳推廣以及制茶技藝的“傳、授、教”等方面。
作為祁門紅茶制作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可科先后奔赴合肥、上海、鄭州等地,為茶藝專業學生授課。他創辦了“祁門縣王可科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7名徒弟,如今均已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制茶高手。作為中國商業史學會萬里茶道專業委員會研究員,王可科邀請該領域專家到祁門縣考察,助力祁門縣加入萬里茶道申遺城市聯盟。
2022年,當選為黃山市第八屆人大代表后,王可科積極為祁門紅茶的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鑒于祁門紅茶在品牌運營上缺乏整體規劃、標準不一等問題,他建議成立國有“祁門紅茶茶業集團”,發揮國有企業引領作用,帶動全縣茶企做大做強。此外,他還提出了舉辦中國茗茶之都國際茶葉博覽會、建立茶界名人館、舉辦“鳧綠”摘茶節等建議。
“以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是‘琴棋書畫詩酒茶’。因此,祁門紅茶也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實現由‘解渴茶’到‘品味茶’的蝶變。”王可科告訴記者。(記者 袁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