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起草的根高《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安全技術規范》強制性國家標準日前發布,將于今年11月1日實施。飛線發現這一標準不僅規定了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單體的治記者調安全要求,還從電氣安全、查后機械安全、根高環境安全等7方面設置了電池組的飛線發現產品安全準入門檻。這意味著未來電動自行車電池會更加安全,治記者調電動自行車火災將從根源上得到控制。查后
然而當下,根高電動自行車火災仍時有發生,飛線發現其中不少都與使用不合格電池、治記者調“飛線充電”、查后電動自行車入戶等不安全行為有關。根高當下防范電動自行車火災,飛線發現社區治理非常重要。治記者調防范電動自行車火災,社區治理有何難點?在實踐中又有哪些好辦法好點子?近日,記者展開調查。
圖說:虹口區新港路一小區居民“飛線充電”。 曹博文 攝(下同)
違規充電
抓得住算你狠 抓不住算我狠
在虹口區新港路上的一座小區,記者看到,雖然每個單元門口都貼上了黃黑色的標識:“請勿飛線或在樓道內充電”“請勿將電瓶車放置室內充電”,但小區內“飛線充電”的現象屢見不鮮。在六層高的居民樓前停滿了電動自行車,緊挨著一層窗戶。仔細上前查看,從樓上垂下的“飛線”鉆入電動自行車防雨罩,充電器閃爍的紅色燈光依稀可見。記者順著小區步道,環繞6座居民樓發現,小區“飛線充電”的居民不在少數。有居民直接將充電插排垂放在一樓室外窗臺上,沾滿潮濕的泥土。有人甚至從五樓的高度垂下“飛線”,黃色的電線非常顯眼。有人擔心垂下的插排被盜,索性將其鎖入一旁的信報箱中。當天下著不小的雨,許多電線就直接暴露在雨水之中。
圖說:虹口區新港路一小區居民“飛線充電”
為什么這個小區“飛線充電”如此普遍?租戶張先生表示,小區公共區域面積有限,“汽車都要自己找地方停車,哪有地方設那么多充電車棚。去車棚肯定要找位置,而且擠進擠出都不方便。許多人就直接拉根線,還有把插線板固定在樓下的”。傍晚正值下班高峰,記者看到一位女士將電動自行車停到小區門外的路邊,隨后拎著電瓶走進小區。記者忙上前詢問,女士回答:“肯定在家充電比較方便,不會出什么事情?!庇浾咴賳?,是否有工作人員來勸阻違規充電行為,女士一聲“不知道”,便步入樓棟。
小區內道路和公共區域確實比較狹窄。雖然在主干道上建設了附帶充電口和消防設施的車棚,但空間所容車位不多。另有一處長條狀非機動車庫也設有充電口和消防滅火器,但空間狹窄,停滿車后車庫內道路僅有一人寬,大一點的電動自行車進出不太方便。還有一些自行車、僵尸車占據著充電車位。與此同時,幾乎所有樓的門洞左右區域都停著電動自行車。由于緊挨著樓房外墻,不少都有“飛線”垂下充電(見右圖)。在小區一角的鐵柵門入口,有兩個電瓶充電柜正在試運行,上面注明“試運行期間充電免費”,但或許其所在鐵柵門車輛難以通過,居民如想使用要么將車停在門外馬路邊,提電瓶進入小區,要么就要專程繞到小區一角。
記者發現,“圖方便”是多數居民違規充電的心態,為近100米、少走5分鐘的“方便”,心存僥幸。此外,硬件是否滿足充電需求,發現、勸導、管理措施是否嚴格,也影響著不同小區對這一難題的治理效果。
圖說:靜安區延長小區“嗅探”裝置正發揮作用
社區治理
請“嗅探”出手 變空間“魔術”
疏堵結合管理居民電動自行車充電,究竟該如何“疏”如何“堵”?目前,上海已有社區作出表率。
■ 延長小區:黑科技打破僥幸心理
“飛線充電”還有跡可循,電瓶入戶往往難以察覺。談起勸阻電瓶入戶充電,延長新村居委會主任陸蘋對記者“大倒苦水”。她說:“之前很多時候發現問題多數要靠居民舉報,然而我們去巡查,很難抓到‘現行’。曾有一位居民經常將電瓶帶進家里,被居民舉報,我們一周去了三四次都沒抓到。還有一些‘飛線充電’的居民,往往是居委上門他拔下來,我們一走又開始充?!?/p>
除此之外,根據排摸,延長小區88個樓棟有535輛電動自行車,密度相當高。小區外來租住人員又較多,“有些老居民看在居委會的情面上還會聽從一些,但是租戶往往很難聽從我們的勸告”。陸蘋說,“居委和物業人手也難以全覆蓋,靠人來監督難度很大”。
最近幾年,靜安區首創運用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專利的“電動自行車充電監管及強切系統”智能感知設備即“嗅探裝置”,并在延長小區試點探索智能嗅探拉網“全覆蓋”模式。在延長小區,記者見到了這一“神奇的白盒子”是如何工作的?!靶崽窖b置”是一個帶著天線的小盒子,就安裝在電表箱附近的電路上。當技術人員將電動自行車鋰電池充電線插入演示裝置的插座時,隨著指示燈一陣閃爍,僅30秒,裝置便識別出電路存在鋰電池充電現象?!把b置運用基態電子頻率采集技術,加之分析電路的功率等特征,可以在短時間內識別出電動自行車電池的充電行為。在實際使用中,1分鐘左右,違規充電的信息就會推送給居委、物業相關人員手中。”設備研發機構技術人員陳曉峰向記者介紹。
步入小區居民樓,記者看到每一層都覆蓋了“嗅探裝置”(見右圖)。其中,廣泛使用的是整層版本,以樓層為單位監測并已實現全覆蓋。另外,小區還在25個重點戶(合租戶及有違規記錄的)安裝了單戶版“嗅探裝置”?!皩Τ醮斡|發報警的,居委、物業會上門勸導;對兩次以上高頻預警用戶,則會有民警上門教育,必要時進行行政處罰。”大寧路街道社區平安辦公室主任劉杰對記者說。他回憶,街道在一次夜間巡查時,正巧收到違規充電警報,民警上門后,違規居民百般狡辯,但還是在其臥室發現了剛充完電還溫熱的電瓶。“‘嗅探裝置’的威懾作用十分明顯,試點不久,我收到的報警信息少了很多?!标懱O對記者說。
除了安裝“嗅探裝置”加強監管,延長小區目前已建設充電插口562個,數量超過排摸電瓶車數量。另外,居委會還制定了《居民防火安全公約》,發動一戶一承諾簽約,強化居民的安全責任意識。
圖說:閔行華漕村的集中充電點位
■ 華漕村:善騰挪實現疏堵結合
相比于城市中的住宅小區,農村自建房由于建設缺少規劃,建筑物間距小,一旦發生火災,往往“火燒連營”。在電動自行車火災防范方面,農村自建房區域遍布小巷宅院,也讓日常巡查的監管難以覆蓋。一旦停靠在小巷宅院的電動自行車起火,很可能堵住逃生通道。
閔行區華漕村有一個農村自建房村落,由于距離產業區不遠,許多外來租戶經常騎電動自行車通勤,村里的電動自行車有6000多輛。今年3月23日,華漕村曾發生一起火災,所幸無人傷亡。以此為契機,閔行區在此開啟一場農村自建房消防安全拔點攻堅整治。其中,電動自行車火災隱患的防范是重要工作之一。如今,閔行區華漕村已積累不少成功經驗,并向全區其他農村自建房區域推廣“五個三”經驗做法(即“三清”:清人員、清車輛、清樓道;“三拆”:拆雨棚、拆違建、拆防盜窗;“三建”:建消防力量、建停車場、建消防水源;“三增”:增配滅火器材、增配煙感報警器、增配逃生設施;“三宣”:宣傳陣地、宣傳警示、宣傳培訓)。近日,記者來到華漕村一探究竟。
在村子主要入口處,一面電子大屏正滾動播放著消防安全教育片。道路兩旁陳列著一排展板,上面印刷著發生在閔行區的火災警示案例,不時有村民停留閱覽。許多村民自建房還配有水基型滅火器、單點式煙感報警器和安全逃生工具。最引人注目的要數新建的集中充電區,和分布在村落各處的充電車棚。村民趙阿姨告訴記者:“村里起過火,大家都很謹慎的?,F在村子里到處都有地方充電,許多就在家門口兩三步,我們也不會把車推進院子里了?!彼€告訴記者,不少充電樁可以投擲硬幣支付,使用起來比較便利。消防支隊和村鎮還組織村民到火災現場開展現場警示教育。
記者發現,華漕村的充電車棚區域每隔20米就有一堵防火墻,車棚都設有消防噴淋裝置和滅火器材。據了解,這些車棚的建設和其他治理措施都經過閔行區消防救援支隊的指導。針對經營性村民自建房,消防部門還專門制定下發了《農村經營性自建房“十項負面清單”》和《農村自建出租房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導則》。
華漕村究竟有多少充電點位?華漕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斌告訴記者:“目前,華漕村已建成多達28個集中充電點位,提供四五千輛的充電車位,這還不算一些分布在村子內部的零星充電棚,這又提供了近一千輛車的充電需求。”那么,這么多的車位空間從何而來?據了解,村里道路、公共區域的許多空間被汽車占用,華漕村通過將一片公共活動場地改建成集中停車場,同時清運堆物、拆除占道違法建筑,將建設充電停車位的場地騰挪出來。記者看到,為了防止村民將電動自行車推入村巷院落堵塞通道,許多狹窄小巷兩端都設置了阻擋護欄,通過硬隔離防止電動自行車進入。
為了一旦發生火情能夠第一時間控制、撲救,華漕村還加大投入,在現有基礎上新建1個專職消防隊,打造區域“5分鐘滅火救援圈”。通過建設儲水桶、取水碼頭,設置多個滅火取水點位,保障消防水源在華漕村全覆蓋。以深入村中心的兩個6噸消防蓄水桶為例,水源可持續使用15分鐘,完全可以等到專業消防救援力量到達現場。
通過“疏堵結合”的策略,結合科技創新和精細化管理,上海正全力提升電動自行車火災防范能力。用智慧讓消防安全和居民便利雙贏,共同守護家園的平安與和諧。
記者 曹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