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醫專全球多地報告基孔肯雅熱病例增加,溫病廣東佛山等地出現由輸入病例引發的提醒本地傳播疫情。廣州、應對有招陽江等地已出現基孔肯雅熱病例。基孔結合
“盛夏時節,肯雅暑濕交蒸,熱中疫癘易行。西醫”溫病專家、中醫專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院長林興棟教授提醒,溫病嶺南暑濕雖盛,提醒但中西醫結合,應對有招做好“防、基孔結合護、肯雅養”,熱中對癥治療不必恐慌。
用藥前需先排除登革熱,及時就醫是關鍵
林興棟介紹,目前對于基孔肯雅熱無特異性藥物,也沒有疫苗,主要靠對癥治療。急性期治療主要針對發熱和關節痛,恢復期主要針對關節的持續僵硬和疼痛;支持治療主要包括休息、輸液、使用止痛藥和退熱藥等。鑒于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有相似的癥狀,需排除登革熱后才能使用阿司匹林或非甾體類抗炎藥,以降低出血的風險。
此外,林興棟特別提醒:退熱要以物理降溫為主,對出血癥狀明顯的患者,避免采用酒精擦浴;解熱鎮痛類藥物可能出現嚴重并發癥,應謹慎使用!及時就醫是防控關鍵!具體用藥需遵醫囑。
結合嶺南濕熱氣候與人群體質特點,溫病專家林興棟教授從中西醫結合角度,給出系統防控策略,助市民科學應對。
預防為先:做好“防護養”
將中醫“未病先防”智慧與現代醫學結合,必能筑牢健康屏障。應對基孔肯雅熱,需落實“防、護、養”:防蚊蟲——阻斷傳播源;護正氣——調理濕熱體質;養身心——科學康復防復發。
科學治療:中西醫協同分期干預
對于發病1周內的急性期,重點是控熱鎮痛,慎防出血。注意要點包括:
1退熱:體溫<38.5℃:物理降溫(溫水擦頸、腋窩),忌酒精擦浴;體溫>38.5℃:僅選用對乙酰氨基酚,禁用布洛芬、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凝血,增加出血風險);
2補液支持:少量多次飲溫鹽水或口服補液鹽,每日飲水>1.5升;流質飲食如米粥、山藥羹(易消化,護脾胃)。
對于關節劇痛,不同時期也有不同處理方法。急性期應該關節制動,冷敷腫脹處(每次5分鐘,每日5次);緩解痹痛期,可適當使用外治法,如用桑枝30克、秦艽15克煎湯泡浴,或針灸合谷、陽陵泉穴;超過3個月的慢性關節痛,可用游泳、太極等低強度運動進行康復鍛煉,避免關節僵硬。藥物干預可醫生指導下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或考慮抗風濕藥(如甲氨蝶呤)。
病后康復期:飲食運動調護
此階段重點是防復發促康復。飲食調養方面,注意清補兼顧,忌傷脾胃;運動康復要注意,熱退1周內避免負重活動。可進行散步、八段錦、跑步等,每日30分鐘,促進氣血流通。
林興棟提醒,夏季易“情緒中暑”,要注意情志調節,可聽輕音樂、冥想疏壓,每天午休30分鐘補養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