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記者 姜燕)龍年春節將至,此湘山西博物院推出六展迎春,有禮藝術“好戲”連臺,湖南吸引廣大觀眾到博物館里過大年。青銅
2月2日,展今“此湘有禮——湖南青銅藝術展”作為2024年開年首個青銅專題大展在山西青銅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分館)亮相。日亮百件商代至戰國的相山西青湖南青銅精品既沿承中原一脈又有獨特風格,展示了湖南青銅時代璀璨奪目的銅博青銅藝術和獨具地域特色的社會面貌。
以湖南寧鄉炭河里為中心的物館湘江流域是我國南方商周青銅器埋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被譽為“南方青銅文化之鄉”。此湘迄今,有禮藝術這里已累計出土400多件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青銅器,湖南精品迭出,青銅異彩紛呈,展今其中的日亮四羊方尊、大禾方鼎、皿方罍等早已蜚聲中外。
本次展覽按照湖南青銅文化特色與發展,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禮通三湘”。伴隨商王朝政治攻伐的進程,禮樂文明以青銅器為載體,從中原向四方傳播,南至長江流域。地處長江中游的湖南地區出土有典型殷商風格青銅器,見證了中原文化與湘楚文化之間的互動。商代獸面紋方尊、商代“癸冉”提梁卣、西周甬鐘等,無論從形制、花紋,還是銘文來看,都體現了中原青銅文明的強大基因。
第二單元是“入‘湘’隨俗”。2021年汨羅出土的商代獸面紋扁體筒形青銅觥因造型奇特罕見廣受關注,與同出的汨羅壺首次離湘展出,驚艷三晉。與中原大地將青銅器隨葬王侯貴族不同,湖南青銅精品多是祭祀山川江湖的禮器。動物造型的青銅器神秘精妙,充滿想象力,本次展覽展出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尊、大禾尊、馬紋方座簋、豕尊等。湖南地區獨特的青銅樂器大鐃,是后世編鐘的前身,影響了被視為中華文化正統的周王朝禮樂制度和整個封建時代的音樂文化。
第三單元是“依依湘楚”。隨著楚人入湘、秦漢建立,湖南地區青銅文化逐漸與中原主流文化融為一體。各式春秋時期越式鼎、戰國楚國標準量器“燕客”銅量、反映秦楚相爭的“中脯王”銅鼎,以及與中原無異的大量帶鉤、銅鏡的出土,見證了這一歷史演進和文化融合之路。
本次展覽策劃在傳統的考古、歷史敘事基礎上,又“引經據典”嘗試一種更為感性的展覽表達方式。通過誕生于湖南的先秦經典《楚辭·九歌》,試圖讓公眾更深入地感知相互浸潤的湖南青銅器和社會文化。
本次展覽由山西博物院、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長沙博物館、岳陽市博物館、寧鄉市炭河里遺址管理處、汨羅市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中心(汨羅市博物館)共同主辦,展期至2024年4月7日。展覽期間,山西青銅博物館將推出專題導賞、系列小課堂、經典誦讀、線上直播、專家解讀等多層次多形式的活動,歡迎廣大觀眾走進展廳,品賞青銅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