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5日報道(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陳盛鐘 通訊員 林云景 陳怡婷)駕駛農機馳騁田野,持證上崗帶領農民更高效種地;拿起手機變身主播,用流量助推農產品銷售……在莆田城廂區東海鎮,有這樣一批“技能傍身”的鄉村干部,他們憑借一技之長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
鄉村振興,莆田關鍵在人。針對農村出現的城廂空心化、老齡化等問題,區里當地發起“持證上崗、技能興村”計劃,干部以打造專業化、多元化技能型干部為抓手,持證上崗提升鄉村干部致富帶富、服務基層能力。莆田
從撂荒地到生態基地
清晨,城廂陽光剛剛漫過田埂,東海鎮坪洋村復耕的撂荒地就傳出“突突突”的馬達聲。村委會委員朱紫榮駕駛著拖拉機在田間穿梭,區里翻耕田地。“我有拖拉機駕駛證,干部如今可是持證上崗嘍!”他抹了把額角的細汗,笑著說。
坪洋村是持證上崗革命老區村,也是城廂區唯一的濱海山區村。全村有5200多人口,莆田村域面積13.71平方公里。村里有好生態,城廂卻沒有能賺錢的“金飯碗”。為了謀生路,區里全村70%的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兒童或缺乏技能的干部村民,土地出現撂荒,成片的油茶林也難有好收成。
村莊要發展,帶頭人是關鍵。“我們的村干部有干事的熱情,但還得有真本事才行。”坪洋村黨支部書記蔡烽說,當地積極推進技能型干部隊伍建設,鼓勵村干部考取農機駕駛證、無人機操作證、農業技術員證等,逐步把村干部培養成農業生產新技術、新裝備的實踐者、推廣者,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
村里待復耕的90畝撂荒地,在“持證”村干部的帶動下,引入拖拉機和插秧機進行耕作,很快變身生態稻米基地;油茶山上,擁有農業技術員資格證的駐村干部,指導村民進行疏花管理,確保后續果實的長勢良好。眼下,坪洋村村干部近五成持有各類技能證書,逐漸成了當地產業振興的領頭雁。
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坪洋村孕育出茶香馥郁、回甘悠長的好茶,人稱坪洋野茶。但因其長在深山中,長期無人問津。村民朱文勇種植了2畝生態茶園,每年可產出100多公斤茶葉。“茶園太偏僻,只能在本地小范圍內銷售,銷路窄,價格也低。”
持有計算機二級證書的村支委組織委員朱俊雄,是村里的電商技術能手。在他的帶動下,村干部主動學習品牌策劃相關知識,提煉出“生態、古法”等核心賣點,精心打造坪洋野茶品牌。同時,借助電商平臺的流量資源和運營渠道,積極開拓市場。如今,坪洋野茶從小山村飛往全國各地,朱文勇家茶葉年銷售收入約4萬元,日子越過越好。
從“看病靠譜”到“辦事放心”
“慶蘭,幫我量量血壓,今天早起感覺頭昏得很。”近日,東沙村衛生所的大門剛打開,76歲的蔡阿婆便拄著拐杖走了進來。村醫蔡慶蘭攙扶著老人坐下,麻利地為老人測量起血壓。
“阿婆,你這血壓有點高,上次開的降壓藥應該快吃完了,我再開一點吧。”蔡慶蘭一邊在藥盒上寫服用說明,一邊細細叮囑著,“我上午在村部開會,不舒服就讓家里人來喊我,我散會就去看你。”
除了村醫,蔡慶蘭還有一個身份——東沙村支委組織委員兼婦聯主席。1991年,考取了醫師資格證的蔡慶蘭便在東沙村衛生所任職。這些年,她牽頭建起了全村慢性病健康檔案,成為村民公認的健康“活字典”:村里誰患有基礎性疾病,誰行動不便,誰需特殊照料,她都了如指掌。擔任村干部后,大伙對她的信任從“看病靠譜”拓展為“辦事放心”,那些從聽診器旁、藥盒邊聽來的心里話、盼頭事,成了她參與村務決策和管理的“鮮活材料”。
蔡厝村黨支部書記蔡文友也是一名村醫。1993年從莆田衛校畢業后,他便背著藥箱走進村子,一干就是30多年。不知不覺間,小小的衛生所成了民情民意的收集點,蔡文友也漸漸成為村民心中能托付事的人。“給村民量血壓時拉拉家常,比開十次座談會都管用。”蔡文友說。
圍繞“持證上崗、技能興村”計劃,東海鎮推動鄉村醫生、鄉村教師、茶藝師、電工等鄉土人才進入村“兩委”班子,參與村級事務民主管理,進一步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提升村級干部服務群眾、履職盡責的能力和水平。同時,推動鄉村干部技能“學、用、評”正向激勵,持續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考取了電工證的村干部朱英福成了坪洋村的暖心電工,只要村民家中遇上用電問題,他都隨叫隨到,免費上門維修;擁有社工證的東海村支委組織委員楊麗玉運用社會救助知識,為低保戶制定個性化幫扶方案,讓每筆補助都用在刀刃上;手握網格員工作證的利角村網格員許艷珠,利用網格管理專業知識梳理村情民意,調解鄰里糾紛……
“我們將持續推廣村干部持證賦能工作,培養一批懂技術、學習勤、能力強的鄉村振興復合型人才,提升村干部服務群眾、推動發展的能力,為鄉村振興與基層治理注入活力。”東海鎮黨委書記林志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