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蕪湖市圖書館的內府古籍部里,有一部保存完整、抄本錯中錯從城邊品相極佳的紫禁內府抄本——《錯中錯》傳奇。該抄本用小楷抄寫,到蕪十分工整精美,內府這也是抄本錯中錯從城邊該傳奇現存的唯一一部抄本,不僅具有文學價值、紫禁文獻價值、到蕪文物價值,內府而且具備書法藝術鑒賞價值。抄本錯中錯從城邊說起這部抄本是紫禁如何從遙遠的紫禁城來到江城蕪湖的,就要感謝一位從蕪湖走出的到蕪名人——阿英。
阿英(1900-1977),內府安徽蕪湖人,抄本錯中錯從城邊原名錢德富,紫禁后改名錢德賦,筆名錢杏邨、阿英、魏如晦等,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戲劇家、文學史家和藏書家。阿英一生藏書頗豐,以晚清、民初的雜書和革命史料著名。在生命最后日子里,他囑咐子女將其藏書捐贈家鄉。1987年,蕪湖市圖書館接收阿英家人的捐贈,在鏡湖煙雨墩設立“阿英藏書陳列室”。由此義舉可見阿英對家鄉蕪湖的由衷熱愛。
這一批寶貴的藏書中,就包括清內府抄本《錯中錯》傳奇。所以被稱為內府抄本,是因為這部書系升平署所抄。升平署前身是“南府”,始于康熙年間,是清代朝廷管理宮廷戲曲演出的機構,隸屬內務府。
清內府抄本《錯中錯》傳奇分上下卷,三十六出,加上序跋各一冊,共三十八冊。該書品相較好,開本寬闊,高三十三點五厘米,寬二十二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版心鐫“錯中錯”、卷次、戲目、頁碼。劇敘南宋末年吳亮弼與姚貞娘、商冰素,何良弼與玉姝、妹俠、雁奴,王邦杰與姚淑卿等三組才子佳人曲折的愛情故事,情節繁復,以誤會、錯認作為主要藝術手法,效仿阮大鋮《春燈謎》中“十錯認”手法的痕跡明顯。此劇體制形態較為獨特,就劇本體制而言,其第一出之首是“開場”,顯系傳統的傳奇體制,然而,從音樂體制看,全劇不用傳統的曲牌聯套體,其唱詞悉為“三三四”十字句式,又是板腔體的體制特征。因此,有學者認為它是用二黃編制的傳奇,呈現出清代從傳奇到亂彈過渡期的文本形態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戲曲史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該劇作者署名為“瀛海勉癡子”,瀛海勉癡子究竟是誰,學界有兩種看法:其一,認為作者是周道昌,這種說法的根據是周道昌《錯中錯小引》,以為這是作者自序的口吻,此說證據薄弱,臆測成分較多,且無其他旁證,難以信從。其二,認為作者是紀樹森(1764—?),字蔭田,號勉癡子,監生,清河間府獻縣人,系紀曉嵐的侄孫。河間府有“瀛海”之古稱,故而作者在傳奇中署名為“瀛海勉癡子”。第二種看法文獻依據充分,說服力強,可以信從。需要指出的是,除了《錯中錯》之外,紀樹森還創作過《芝龕記》傳奇,演明末女英雄秦良玉、沈云英之事。
除了阿英所藏抄本之外,《錯中錯》傳奇現存清道光九年(1829)懷清堂藏版刊本,此書在國內外均有收藏,在國內藏于國家圖書館(鄭振鐸舊藏)、首都圖書館、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王泊生舊藏)。在國外,根據黃仕忠《日本天理圖書館所藏中國戲曲目錄》,該版本還收藏于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天理大學、大阪圖書館、大阪大學、東北大學。此書卷端末題作者,正文前有古樵郭彬圖《錯中錯序》,外江癡鶴周道昌《錯中錯小引》、中江熊太占吉堂、竹君周道立、午橋黃伯暄、湘浦周東星、南屏應錫介五人的題詞,以及作者《偶識》,卷末有曾守銳與應錫介《錯中錯跋》各一篇,劇中每出均有徐西云的總批和眉批,這些國內外機構所藏均為懷清堂藏版刻本。
阿英所藏《錯中錯》傳奇是迄今為止所知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抄本,阿英稱之為“內府精抄之冊,殊不易見”。這個抄本與懷清堂藏版刊本有何關系?經過將兩者全面細致比對,可以確定該抄本是以懷清堂本為底本抄寫而成。然而,這個抄本并非阿英購買所得,而是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小云贈送給他的。尚小云與阿英于1950年初春相識,5月初尚小云即將珍貴的《錯中錯》贈送給阿英。至于抄本的來源及贈送的原因,尚小云在1950年5月4日致阿英的信中有所提及:“近由故宮老太監手中得來《錯中錯》秘本共卅六出,系故宮抄本,頗足珍貴。想先生博學多能,社會人士所欽佩者,云特贈先生以作參考并留紀念。內幕情節有十余段材料很好,得暇一閱。”由此可知,尚小云和阿英結識雖然只有短短數月,但出于對阿英發自內心的敬重,慨然將如此寶貴的內府抄本送給阿英,其赤誠肝膽昭然可見。正因如此,蕪湖市圖書館才多了一件彌足珍貴的藏品。(褚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