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午后,雙向奔赴蟬鳴裹挾著熱浪撲向街頭,相山新業柏油路面蒸騰著滾滾暑氣。區南群體穿梭在樓宇間的黎街外賣小哥們,后背的道錦衣衫被汗水浸透,手機里不斷彈出新的華苑配送提醒。“相山區南黎街道錦華苑社區對我們騎手特別友好!社區社區“騎手趙開旭擦著額頭的雙向奔赴汗珠,將電動車停好,相山新業徑直走進“騎手加油站”。區南群體
冷氣撲面而來,黎街他擰開免費提供的道錦礦泉水瓶,笑著說,華苑“社區設立了分布圖,社區社區幫助我們更便捷快速的雙向奔赴送達。還有這里,能讓我們在里面休息充電,感覺到非常溫暖。”
作為探索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的示范點,錦華苑社區今年以來聯合物業、愛心商家等多方力量,通過實施“六個友好”策略,將溫暖服務融入基層治理脈絡。“我們設立騎手友好路線圖、騎手加油站。免費為新就業群體提供飲水、休息等服務,有效幫助新就業群體解決進小區難、休息難等問題,讓新就業群體感受到來自社會各界的溫暖、關愛、尊重。下一步,我們將積極引導更多新就業群體融入社區,推動新就業群體與社區雙向奔赴。”錦華苑黨總支書記張騰飛向記者介紹道。
社區的創新實踐不止于單向服務。錦華苑社區積極開拓“騎手友好”聯動自治模式,通過“雙向服務”激勵機制,將騎手從“服務對象”轉化為“治理力量”。憑借走街串巷的職業優勢,騎手們化身社區“移動網格員”,在配送間隙參與隱患排查、信息采集等工作。這份特殊的“兼職”,不僅充實了基層治理隊伍,更為騎手們帶來了強烈的社區歸屬感。
在資源整合上,錦華苑社區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聯動門前商鋪及社區合伙人機構,打造了一批“騎手友好商家”。社區設計了統一的標識牌,建立合伙人積分管理體系——騎手參與社區志愿服務可累積積分,憑積分就能兌換理發、購物折扣、課外興趣班等實用服務。這種創新模式既解決了騎手工作生活的后顧之憂,也讓他們在服務居民的過程中實現價值回饋。
如今在錦華苑社區,騎手們不僅是匆匆過客,更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參與者。他們為孤寡老人送餐上門,隨餐發放反詐宣傳頁;主動上報安全隱患,協助社區開展文明勸導。而社區也通過持續優化服務,為騎手的子女開設臨時托管班,協調周邊商家推出騎手專屬優惠套餐。“雙向奔赴”的良性互動,讓這座社區真正成為騎手們的“溫暖驛站”。
錦華苑社區的創新實踐,為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了生動范本。隨著探索的持續深入,這個充滿溫度的社區將繼續拓展服務邊界,書寫更多共建共治共享的溫暖故事。(見習記者 楊紫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