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無聲“文博內蒙古”店員張宇展示新到店的花中綻LABUBU娃衣。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石佳/攝
盛夏時節,北疆位于呼和浩特市的文化大召廣場,游客如織、無聲熱鬧非凡,花中綻大家紛紛來此感受北疆文化的北疆深厚底蘊。“文博內蒙古”文創店門前,文化一只巨型文創“小馬召召”正迎接著八方來客。無聲兩個即將畢業的花中綻大學生正在店內給LABUBU試穿蒙古族服飾娃衣,“等了十幾天娃衣終于到貨了,北疆我準備送給同學當畢業禮物”。文化
與普通文創店不同,無聲這家文創店不僅陳列著內蒙古非遺文創產品,花中綻還承載著一份特殊的北疆公益使命。一部分文創產品由殘障人士親手制作,店員中也包括了聽障人士和“來自月亮的孩子”等殘障青年。這家小店,正以“文創+公益”的模式,為北疆文化的傳播注入溫暖與力量。
“這里不僅是文化的會客廳,更是公益的傳遞站。我們希望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體驗,讓更多人成為北疆故事的守護者。”“文博內蒙古公益文創藝術中心”聯合主理人岳丹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文創店開業兩個月來,已成為當地新晉網紅打卡地,更成為殘障青年實現自我價值的舞臺。
“您的‘蒙氏公主下午茶’好了。”25歲的呂欣澤用手語比劃著,將精心調制的飲品遞給顧客。這位“無聲咖啡師”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卻因聽力障礙一度求職無門。如今,她制作的大窯冰美式已成為店里的招牌。
今年4月,呂欣澤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投了簡歷,沒想到一下就通過了面試,跟著其他店員學習咖啡制作。呂欣澤說,店里工作氛圍很好,都是年輕人,“在這兒工作很開心。”5月21日“文博內蒙古”開業以來,有不少呼和浩特市民專程前來支持,甚至有人主動學習簡單手語,“就為了能回應我的‘謝謝’”。
在咖啡區旁的“關愛花房”,聽障花藝師于倩倩正在修剪花枝。“雖然我聽不見,但我的花可以讓您微笑。”花藝房墻上的標語傳達著于倩倩對這份工作的熱愛。
收銀臺前,21歲的白白(化名)正在為顧客結賬。這名患有白化病的視障少女每完成一筆交易,都會按下計數器——墻上跳動的數字記錄著每一位公益參與者的愛心。她介紹,店內的部分收益將用于支持殘疾人就業與非遺傳承。
“以前總覺得自己是負擔,現在不僅找到了工作,還能宣傳民族文化,特別有成就感。”白白的笑容,正如店里那封“來自月亮的孩子的信”所期盼的那樣,溫暖而明亮。
走進“文博內蒙古”的文創展示區,上千種文創產品琳瑯滿目。造型獨特的冰箱貼、以內蒙古美食為原型的毛絨掛件、樺樹皮貼畫、精致的手工藝飾品……每一件產品都凝聚著內蒙古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的還凝結著殘障人士的創意與心血。
岳丹介紹,“文博內蒙古”的文創區以“一城一物一故事”為核心理念,整合內蒙古十二盟市代表性非遺手作、藝術家聯名設計及特色產品。她特別介紹“星星的孩子”胡日傳承父親蒙古族木雕技藝,制作的木雕是店里的暢銷產品。
成都游客王睿欣被店內的文創產品深深吸引。她告訴記者,這次她計劃出來玩半個多月,要到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烏海等多個地方。在這家店里她買了一個冰箱貼、一個燒麥掛件。她說:“既買到了喜歡的文創,又能參與公益,這樣的消費感覺很有意義。”
二樓的非遺體驗區內,任大宇正專注地用金箔作畫,他的手指靈活地舞動,不一會兒,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鹿便躍然紙上。
“我們不是在做慈善,而是在創造價值。”岳丹介紹,店內60%的產品由殘障人士參與制作,涵蓋羊毛氈、繪畫、毛絨等多種類型,通過文創產業為殘障人士提供可持續的就業支持,目前帶動就業的殘障人士已有100多名,“我們的初衷就是為殘障青年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他們能夠贏得尊重與認可,收獲自信和快樂”。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