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的常梅撐起農家婦女,數年如一日,伢孝以平凡的心澆身軀扛起家庭的重擔,用無私的灌文愛為公婆筑起溫暖的港灣,用質樸的明花行動詮釋孝老愛親的真諦……她不僅是公婆心中的“親女兒”、鄰里眼中的柔肩“好榜樣”,更是片天新時代文明家風的踐行者與傳播者。她,常梅撐起就是伢孝家住望江縣高士鎮武昌村大堰片東莊組的常梅伢。
常梅伢今年54歲,心澆她的灌文公婆都已年逾九旬,體弱多病,明花生活難以自理。柔肩為此她毅然選擇放棄與丈夫外出務工,片天全身心在家照料老人。常梅撐起婆婆因心臟病長期臥床,公公因多發性腔隙腦梗死,也行動不便。她每日天未亮便起床,為婆婆擦洗身體、更換衣物、準備餐食,再一勺勺喂老人吃下。老人需按時服藥,她便將藥盒標注得清清楚楚,并堅持每日為其按摩活血。她還在老人房間加放折疊床,即使深夜出現意外,她也總是第一時間起身照料,從未有過怨言。
2022年,婆婆因病情加重,癱瘓臥床,生活完全無法自理。常梅伢不怕臟累,每天數次為婆婆清理污物、擦洗翻身,甚至自學護理技巧防止褥瘡。老人由于長期臥床,加之病痛纏身,經常情緒低落,唉聲嘆氣,可她不厭其煩,輕言細語寬慰:“媽,您養大兒女不容易,現在我們伺候您是應該的。”公婆逢人便含淚感慨:“梅伢不是兒媳,是親閨女!是老天賜給我們的福分啊!”
盡管生活壓力繁重,常梅伢始終秉持“勤儉持家、謙和禮讓”的理念。她精打細算安排家用,一餐一飯從不浪費,舊衣破布改制成坐墊、抹布,家中雖簡樸卻處處整潔溫馨。她常教導子女:“日子好了也不能忘本,勤儉是傳家寶,謙和禮讓是好家風。”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全家都養成了尊老愛幼、勤儉節約的好風尚。
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將孝道與勤儉融入家庭教育的點滴。每逢節假日,她帶著孫輩為老人洗腳捶背,講述家族往事,讓孩子們懂得“孝在當下”;她組織家庭會議,鼓勵家人共同制定節約計劃,將省下的錢用于為老人購買營養品。這種“以孝育人、以儉養德”的家風,讓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始終充滿溫情與凝聚力。
常梅伢的善良不僅限于家庭。鄰居李嬸子女外出務工,獨自一人在家帶孫子孫女多有不便,她就主動幫忙接送孩子上下學;村中孤寡老人王大爺突發急病,她和老公連夜開車送到衛生院并墊付醫藥費;農忙時節,她總把自家菜園的小菜送給周圍的老人。有人勸她“別總吃虧”,她笑答:“誰家沒個難處?搭把手的事,不算什么。”
她還積極倡導移風易俗,帶頭抵制鋪張浪費。村里紅白喜事,她主動勸說鄉親簡化儀式,將省下的錢用于幫扶困難家庭。在她的影響下,東莊組逐漸形成“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的文明新風,成為武昌村鄉風治理的典范。
常梅伢的日常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陀螺式”運轉:清晨5點起床為全家備餐,隨后給婆婆喂藥擦身、陪公公曬太陽,還要照顧年幼的孫子,有點空隙還要打理一下小菜園,種些五谷雜糧,晚上還要為老人喂藥、按摩。即便兄弟姑姐輪流幫襯,她仍主動承擔最臟最累的活計,只為讓其他家人多些休息。
2022年寒冬,婆婆高燒昏迷,她連續三天三夜守在床邊。待婆婆轉危為安,她卻因過度勞累暈倒在灶臺旁。丈夫心疼落淚,她卻安慰道:“只要爸媽好好的,我再累都值。”這份以生命守護生命的赤誠,讓周邊村民為之動容。
“梅伢是我們村的‘孝心標桿’,她能做到的,親閨女也未必能做到!”鄰居徐柳琴說起梅伢大姐,由衷地豎起大拇指贊譽。(記者 何飛 通訊員 何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