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擔”秸稈成了“香餑餑”!封開積極推廣秸稈青(黃)貯技術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負擔”秸稈成了“香餑餑”!負擔封開積極推廣秸稈青(黃)貯技術助力農業綠色發展_南方+_南方plus

踏入封開縣的田間地頭,一幅生機勃勃的餑餑景象映入眼簾。社會化服務團隊忙碌地進行收割工作,封開秸稈回收打捆機在其間穿梭作業。推廣機械處理車間內,青黃機器轟鳴聲交織成一曲激昂的貯技展樂章。而在發酵池里,術助色秸稈正經歷著一場奇妙的力農“變身之旅”,它們在微生物的業綠作用下,逐漸轉化為優質的負擔有機飼料,最終被打包運往各地,秸稈積極秸稈為畜牧業的成香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從收割到回收,餑餑從處理到發酵,再到最后的包裝,一條完整且高效的全流程服務鏈條清晰運轉,源源不斷地將離田秸稈轉化為寶貴的有機飼料資源。

玉米秸稈收割作業中。

玉米秸稈收割作業中。

作為重要產量縣,封開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是廣東農業大縣。這里有肇慶首個無人智慧農場示范基地,也孕育出了狀元香稻等特色農產品。近年來,在保障糧食產量穩步增長的同時,封開也在積極探索農業綠色發展的新路徑。曾經被視為田間 “負擔” 的秸稈,搖身一變成為了備受青睞的“香餑餑”。這一系列變革中,秸稈青(黃)貯技術在封開的應用及推廣發揮了關鍵作用。

秸稈旋耕還田。

秸稈旋耕還田。

技術負責人介紹,秸稈青(黃)貯技術又稱自然發酵法,是把秸稈填入密閉設施中(青貯窖、青貯塔或裹包等),經過微生物發酵作用,長期保存其青綠多汁營養成分的處理方法。該技術的關鍵在于窖池建設、物料收集與配混、發酵條件控制等環節。而添加微生物菌劑進行發酵的秸稈微貯技術,更能進一步提高飼料質量,拓寬其適應性。

秸稈青(黃)貯技術作業中。

秸稈青(黃)貯技術作業中。

經此技術處理的秸稈飼料,具有諸多優勢。營養損失少、轉化率高,能最大程度保留秸稈中的營養成分;適口性好,更受牲畜喜愛;便于長期保存,解決了飼料供應的季節性問題。并且,該技術適用性廣,玉米秸稈、高粱秸稈、稻草、小麥秸稈、花生秧等都適用這一技術。

技術負責人提醒,秸稈青(黃)貯技術實際應用中也有一些要點需注意。一是為了降低土雜率、提高飼草質量,用于青(黃)貯的秸稈要盡可能不落地打包收集或人工收割;二是青貯窖(袋)必須填實、密封,隔絕空氣,以保證發酵環境;三是青貯窖要分層、分段取料,取料后及時密封,防止物料雨淋和發霉。

如今,封開縣通過科學處理與機械化應用相結合,大力推廣秸稈養畜先進模式,成功將田間負擔逐步轉化為寶貴資源。這不僅解決了秸稈處理難題,減少了環境污染,還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優質飼料,促進了農業產業的綠色循環發展,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封開連續多年推廣推廣秸稈青(黃)貯技術。

封開連續多年推廣推廣秸稈青(黃)貯技術。


通訊員:洪森

來源:南方農村報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需的地方已做標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