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幸福味江西信豐縣塘頭灣小吃街,人群熙熙攘攘,非遺街口一對母女的蘿卜“信豐蘿卜餃”小吃攤準時出攤。一籠籠蘿卜餃冒著熱氣,餃蒸吸引著過往的幸福味行人,母親曹愛蓮熱情地招呼著,非遺女兒張燕燕在一旁忙著打包。蘿卜
這看似尋常的餃蒸一幕,對26歲的幸福味唐氏綜合征患者張燕燕而言,卻是非遺生活為她悄然推開的一扇門,一扇融入社會、蘿卜實現自我價值的餃蒸大門。
這一切都源于當地的幸福味非遺美食“信豐蘿卜餃”,薯粉制成的非遺餃子皮柔韌透亮,信豐特產的蘿卜甘甜蘿卜入餡,口感軟糯,味道鮮美,是贛南小城的美食名片。
當“非遺”邂逅扶殘助殘,擦出的火花點亮了殘障人士就業之路。
贛州市非遺“信豐蘿卜餃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富祥,是熱心助殘的“提燈人”。他有著自己的蘿卜餃生產加工廠,還創立了餐飲品牌門店。去年,王富祥同縣殘聯理事長郭貴生,聯合縣文化館一起開辦起蘿卜餃制作技藝殘疾人培訓班。
揉面、調餡、包制……短短幾天的培訓,從制作技藝到調味技巧,從現場實操到非遺學習,殘障學員們全情投入。特別在第二期培訓班中,新增短視頻推廣及直播帶貨課程,更為學員們開啟了創業新思路。
會制作蘿卜餃只是第一步,培訓班結束后,王富祥又免費為殘障人士提供標記著“殘疾人幫扶點”的定制流動小吃車,助力他們走上街頭巷尾,開辟謀生之路。
于是,便有了燕燕母女的這輛小吃車。“雖然日子不容易,但我渴望自力更生。”張燕燕說。曹愛蓮更是深感欣慰:“以前孩子因身體原因只能宅在家中看電視,自從有了這輛小吃車,孩子不僅學到了技能,還能自食其力,人也開朗了很多,我們全家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免費的小吃車免除了成本負擔,縣殘聯和愛心企業還聯合城管,幫我們選好擺攤點,這份貼心讓人感動。”一位在信豐網紅橋橋頭售賣蘿卜餃的殘障人士感慨道。
“因為淋過雨,所以更想為別人撐起一把傘。”江西省“自強模范”陳志明說。他曾因工傷導致下半身癱瘓,后來憑借頑強的意志經營果業,并帶動當地殘疾人就業創業。參加完今年4月份的第二期非遺助殘培訓班后,陳志明積極行動,將蘿卜餃引進到自己在贛州幾個縣市經營的社區團購電商平臺,推廣信豐非遺美食,并計劃幫殘疾人朋友開蘿卜餃餐飲店。
“這枚小小蘿卜餃,包裹著非遺傳承人的匠心技藝,更托起了殘障人士的生活希望。”郭貴生說,除了擺攤設點,還有學員進入蘿卜餃工廠,或者依托村級產業轉型為紅薯粉原料供應商。下一步,信豐縣將持續深化“非遺+就業”培訓模式,架起技藝傳承與特殊群體創業就業的橋梁。 (本報記者劉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