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老渦渦陽的還是鹿邑的,莊子是陽的邑莊蒙城的還是民權的,兩省兩縣之爭由來已久。還鹿十幾年前去亳州工作時,蒙城民權本地人言之鑿鑿,老渦亳州乃老莊故里,陽的邑莊于是還鹿乎很引以為傲!當時,蒙城民權與近鄰的老渦豫籍同行友好往來中也免不了有所交流,對方也會舉例說明,陽的邑莊據理力爭。還鹿結果,蒙城民權都是老渦“呵呵”收場,誰也沒能說服對方。陽的邑莊
激烈爭論多發生在網絡上,還鹿彼時,兩地的人們引經據典,證明己是彼非,打了多年嘴仗,糾纏不清又難以定論,歸納起來不外有三種情形,俗人之爭、文人之爭、官人之爭。
俗人之爭,也就是民間之爭。老莊生于何地,民間自有民間傳說,口口相授,世代相傳,間或有地名、碑石、廟宇、祠堂等實物佐證,這便似乎真實可信了。當然,傳來傳去由傳說而傳奇而玄乎,就變了模樣。但是立足點很明確,即此地乃人杰地靈,風水寶地也。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各說各的,信不信由你,我信!兩地百姓之間,偶有爭論也只是一時的茶余飯后的閑話,很少能大規模地爭得起來。兩縣之間,傳說有一年有一次有一個縣的出租車,在另一個縣被一名交警盤查,要司機當面承認老子是他們那的,如此即可免罰,然而司機認罰也不承認,很有氣節。得到家鄉人大加稱贊。
民間傳說不必全信也不可不信,倒是傳說多的地方一定是歷史文化悠久的地方,這是真的。
文人之爭,比俗人高雅。學者大家、文人墨客,或為本鄉之名,或為一家之言,或為一派之觀,旁征博引,辨論駁斥,力求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邏輯嚴密,力爭使人信此否彼、心服口服。文人之爭的特點是文筆互爭,古人怎么說的,古籍怎么說的,君王怎么說的,權威怎么說的,學者怎么說的,為何本人說得對,為何對方說得不對等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讓人感覺民間傳說,越傳越玄乎;文人辯論,越辯越糊涂。
歷史需要傳承,歷史也需要不斷地研究和詮釋。過去的事情是今天的歷史,今天的生活又是明天的歷史。把史實搞準確,把歷史講清楚,是文人學者們的使命。故此,文人們關于名人故里的學術爭論倒也是各有成果。
官人之爭,即官家之爭,較文人之爭低調務實。一是建“廟”設館,撰文立碑,展物為證,對老子莊子誕生地、生長地進行演說。二是成立研究協會,撥款資助,對老子莊子生平思想與本地關系進行推斷分析,高調推認。三是招商引資,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讓老莊思想、文化遺風發揚光大,以期推動經濟發展。四是大張旗鼓,廣而告之,擴大影晌,打造本地特色名片。官家之爭講究的是落腳點,古為今用,古為我用,古為實用。守住祖宗的家傳,挖掘手中的資源,創造利民的價值。這可能算是官府官員的“良心”之爭吧。
本人以為,老子莊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巨匠,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善爭不爭的思想更加值得吾輩今天學習思考和感悟,汲取其精華,鑒當下、育今人、求發展、謀幸福,較之故里之爭不是更有意義嗎?何況幾千年來,阡陌滄桑,兩省兩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既是我,我既是你,從來難以界定。格局放大一些,圈大范圍,老子莊子就在這里,就在這片土地上;老莊智慧,就在尋常生活中,在社會發展中,在自然規律中,爭與不爭沒有意義。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那些有爭議的名人故里地,能對此話有些反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