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不僅是李白個斗酒詩百篇的酒中八仙,也是詩歌壽州個癡迷游歷的旅行大家,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是百媚在旅行或在旅行的路上,游歷的李白身影和足跡遍及中國的大江南北、黃河兩岸,詩歌壽州在此過程中寫出大量歌詠和贊美名山大川的百媚壯麗詩篇。
李白個性鮮明,李白豪爽灑脫,詩歌壽州自小就酷愛游歷大好河山,百媚出蜀之前便游遍了巴山蜀水。李白他26歲時只身出蜀,詩歌壽州“仗劍去國,百媚辭親遠游”,李白除了中年在長安供奉翰林兩年半外,詩歌壽州其余時間幾乎一直過著飄蕩四方的百媚游歷生活,前后歷時27年。
對于李白的游歷經歷,游國恩等人曾在《中國文學史》中說,李白第一次遠游“浮洞庭,歷襄漢,上廬山,東至金陵、揚州,復折回湖北,以安陸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陽、龍門、嵩山、太原,親游齊魯,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游蹤所及,幾半中國。”有人通過李白的詩文統計,綜其一生,他游歷過18個地方(省、自治區、市),先后到過206個州縣,登過80多座山,游覽過60多條江河川溪和20多個湖潭。
淮上重鎮壽州也是李白曾經游歷過的地方之一。在這里,李白醉心于壽州山水、風物人情,由此詩性大發,文思泉涌,寫下了《白毫子歌》《送張遙之壽陽幕府》《寄淮南友人》《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等著名詩作,為壽州大地留下了不朽的詩文美篇。
壽州之于李白早已是聲名貫耳、心馳神往。這里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古往今來,名冠華夏。壽地形勝,紆金佩紫,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壽春即是華南的交通大動脈,樞紐天下,臨制四海,舳艫相會,贍給公私。
自秦代開始,壽州一直為江南諸地往來北方的通衢之地和必經之所。這里水陸輻輳,漕運四通,人流如織,熱鬧非凡,可以說是當時中國南方的一大都市。正如《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說:“郢之后徙壽春,亦一都會也。”
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依照山川形勢,將全國劃分為十道,壽州屬于淮南道,此時繼續以繁華著稱于世,是僅次于揚州的大都市,人口最多時達20多萬,僅次于揚州、廬州。李白出生于長安元年(701年)女皇武則天執政晚期,年少時便聽父親李客說起過江淮名城壽州的大名,決心有朝一日必到實地游覽一番。
天賜良機,李白的心愿終于得以實現。據史料記載,唐開元十四年(726年),時年26歲的李白從長安出發,泛舟淮水,前往揚州游歷。在途經壽州時,李白棄舟登岸,踏上向往已久的壽州大地,懷著好奇之心和愉悅之情,在此地盤桓、逗留數日。他游覽壽州山水,尋訪世風民情,拜謁故朋舊友,更少不了把酒言歡;他到八公山上尋仙,到淝水古戰場旁憑吊,到壽州古城游玩,完全陶醉在壽州山水間。
境由心造,詩由心來。一番游歷,感慨萬端,李白的詩興豪情如滔滔淮河水奔流而下,一鼓作氣寫下了《白毫子歌》《送張遙之壽陽幕府》等詩作。
《白毫子歌》記述了李白到八公山尋訪漢代隱士白毫子時的郁悶和傷感。淮南八公山中曾有隱士白毫子,料是皓眉白須,傳說他朝食石髓、夜宿松下,李白慕其名,旅壽期間親赴八公山上尋訪,可終未尋到。但見此地蒼山連綿、碧峰巉然,綠水迂回、清波蕩漾,便欣然賦詩一首。李白暢想起自己坐在青苔上拂花弄影,倚靠山崖傾聽松濤,一時清心靜耳、忘卻煩惱。此詩寫出了詩人李白向往傳說中的仙人白毫子的仙居生活,表達了因不能與其親近而苦惱的心情。
《送張遙之壽陽幕府》是李白到壽州后,寫下并送給年輕武將張遙的一首贈詩。從這首詩的標題上來看,張遙是李白在壽州游歷時新結識的朋友,大詩人看重和欣賞他的能力和才干,愛慕之心油然而生。一個“送”字,表明了詩人和張遙之間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的情愫。
該詩的前八句為第一部分,著重描寫了發生在壽州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借古喻今,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愿為挽救國家危亡盡一份綿薄之力的雄心壯志,豪放之氣,直沖云天。第二部分為本詩的后六句,筆墨重點用在了詩中的主人公張遙身上,對張遙使用了大量溢美之詞,并希望他施展雄才大略,報效國家。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作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能夠在英姿勃發的青年時代,親赴壽州游歷并寫詩賦文,實屬壽州之幸和文壇佳話,古代壽州的笙歌繁華、名山勝水、福天洞地、千嬌百媚盡遣筆端,如清澈的八公山泉般在詩歌中汩汩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