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導讀
百年戶外品牌Nordisk攜手韓國K2集團及本土消費基金黑蟻資本,國丹「組隊」押注中國戶外。麥戶在這個正從爆發式增長轉向穩定增長與加速分化的外品市場中,Nordisk的白熊機會在哪?三方合資的運營模式又能否突破海外品牌本土化難題?大牌林立、群雄混戰的勝算品牌格局中,Nordisk又該如何破圈?
作者:Helena 編輯:竺天 審核:Single
來源:戶外新消費
近日,次進丹麥戶外品牌Nordisk與韓國K2集團、入中中國黑蟻資本宣布將成立合資公司,國丹進軍中國戶外市場。麥戶
這不是外品Nordis第一次進入中國市場。早在2010年,白熊品牌就在中國設立了辦事處,勝算目前有5家線下授權店。次進但由于渠道單一,產品及營銷無本土化打法,Nordisk在國內一直不溫不火,只存在于極少部分戶外愛好者視野。
Nordisk是個百年戶外品牌,產品以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美學著稱,追求功能至上、極簡設計、可持續自然材料。而帶有北極熊logo的棉質帳篷是Nordisk最具標志性的產品,故中國消費者稱它為「大白熊」。
讓不少人感到好奇的是,Nordisk此時再次進入并押注中國市場,是不是有點晚?畢竟當下的中國戶外市場大牌林立、平替盛行,牌桌屬實有點兒擠,Nordisk該如何破圈?
01
大白熊「再上桌」,
天時地利加人和?
拆解Nordisk的公告內容,可以回答一部分問題,當然也能發現不少問題,我們一一道來。首先,Nordisk「再上桌」,有著「天時-地利-人和」,不算太遲,但也面臨著許多挑戰。
所謂天時,也就是中國戶外市場活力仍在,增速仍在。
據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戶外產業專業委員會今年發布的《2024中國戶外用品市場調研報告》數據顯示,中國戶外用品市場在2021年進入高速增長期,2022年規模突破千億,2024年增速回落至23%。
這意味著戶外三年紅利期已過,市場從爆發式增長轉向穩定增長與加速分化階段。消費者需求演變呈現兩極化:
一方面,戶外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輕度戶外消費者規模擴大,輕量化裝備、日常化鞋服需求上升;另一方面,一部分人轉向深度戶外,追求運動強度、運動表現,對產品功能性、專業性、設計感的要求在提高,推動更專業、更細分的戶外消費崛起。
中國戶外用品市場規模及增速
圖片來源:《2024中國戶外用品市場調研報告》
在經濟增長整體放緩的大背景下,戶外是為數不多仍有活力、仍有機會的好賽道。Nordisk作為百年戶外老牌,有深厚的品牌底蘊、卓越的產品,此時押注中國市場,不算太晚,但也面對著「破圈」難題。
地利即“韓國采購”驗證服飾需求,且中國市場存在空白帶。
據Nordisk公告,其敏銳地觀察到不少中國消費者特地前往韓國采購Nordisk服飾類產品。為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新成立的合資公司將提供更適合亞洲市場的戶外服飾,更多樣化的戶外產品。
劃個重點,服飾類產品。為什么中國消費者去韓國買Nordisk,不是奔著品牌拳頭產品帳篷去的,而是服飾呢?
這就要歸功于K2對Nordisk的本土化運營及改造了。
Nordisk服裝線首發于2020年,亞洲地區主要銷往日韓,在韓國有超100+門店,日本不到10家。其中,Nordisk在與韓國K2集團深度合作,受益于K2集團50余年的戶外鞋履、裝備的設計及制造經驗,1000+零售網絡的加成,在韓國迅速發展起來。
觀察韓國戶外&運動電商K-Village(K2運營,集合了K2、EIDER、Nordisk等品牌)平臺中Nordisk各品類的熱銷產品。我們發現,受韓國人歡迎的這些產品由韓國本土明星代言,均價在700-1000元人民幣之間,并不拼功能性,而是在設計上靠近丹麥Hyggge的生活美學,換句話說也就是主打一個北歐氛圍感。
韓國電商中Nordisk各品類熱銷產品
圖片來源:K-Village
那這樣的「韓版」Nordisk服飾,是哪些中國人在買,買的又是什么呢?
我們在中國社媒可以看到,許多國內消費者是沖著Nordisk服裝線的優質設計、版型前去購買,且社媒中出現頻率最多的是位于濟州島的門店。
而濟州島從去年以來就被網友戲稱為「江浙滬后花園」。因為它不僅對中國游客有優惠免簽政策,如果從江浙滬出發,往返機票還不到千元,且航班密度高、時間短,吸引了一大波來自江浙滬,愛玩、愛嘗鮮的年輕人。
由此看來,「韓版」Nordisk斬獲中國年輕人芳心,更精確來說是「泛戶外人群」,靠的是產品的北歐設計+輕功能性+韓國版型,還有往來便利性。
國內消費者赴韓購買Nordisk的分享帖
圖片來源:小紅書
我們前面提到過,戶外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后,「泛戶外人群」更多了,輕量化裝備、日常化鞋服需求也都在上升。
目前,國內戶外服飾賽道中,這類介于專業戶外和休閑常服的中間地帶市場規模最大,爆發性增長的玩家最多,但暫時沒出現絕對龍頭。
比如打「輕量化戶外」的蕉下,打「新自然戶外生活方式」的伯希和;前者曾經3年狂攬24億,后者營收3年增長3倍。
而根據伯希和招股書,其2024年占同年本土品牌市場份額的5.2%,占國內外品牌整體市場份額的1.7%,可見這一市場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
人和,也就是“資源三方”互補,其中黑蟻如何補齊本地化短板成關鍵。
海外品牌進入中國,最大的問題是本土化。Nordisk這次集結了三方力量-Nordisk、K2、黑蟻,分別對應著品牌、運營、本土化,形成資源互補。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除了品牌本身外,無疑是黑蟻資本。這家成功投資了「泡泡瑪特」「老鋪黃金」的明星基金,專注中國消費市場近十年,被業內看作是Nordisk實現本土化落地的關鍵變量。
今年4月,黑蟻資本合伙人何愚對媒體談到過,黑蟻曾經在消費市場中「交過的學費」:在2021、2022年,黑蟻嘗試做資源的整合布局,組織團隊孵化過一個咖啡品牌,還開了線下店,但由于黑蟻「這個階段還干不了整合的事情」,只能關店。
幾年過去,交過學費的黑蟻是否能干整合的事兒,還有待時間的驗證。但相較于常規的全資收購海外品牌,或是找本土零售商代理,此次Nordisk找了家中國消費基金建合資公司,確實為品牌全球化貢獻了一個可供觀察的樣本。
圖片來源:戶外新消費自制
「天時-地利-人和」看似邏輯閉環,但也隱藏著許多問題,關乎品牌競爭格局與渠道難題:
今年上半年以來就有超10家國際戶外品牌官宣進入中國市場,競爭格局更為復雜,「群雄混戰」之下Nordisk要怎么留在牌桌上?K2集團在韓30個月百店的運營能力是否可復用到零售網絡更加復雜的中國市場?
03
競爭格局:
帳篷對打牧高笛,
鞋服牌桌有點擠
中國戶外市場既然還有機會,那誰都不會想被落下。
除Nordisk之外,僅2025年上半年,就有GREGORY、Norr?na等十余個海外戶外品牌官宣進入中國市場,掀起了一波「入華潮」,其中滔搏、安踏、三夫等本土零售商是這些海外品牌的“入華擺渡人”。
群雄混戰之下,我們來盤點目前國內戶外市場中Nordisk所面臨的競爭格局。從品類看,Nordisk在戶外帳篷上有明顯優勢、但在戶外鞋服賽道面臨著極殘酷的競爭。
先說戶外帳篷。Nordisk在這個賽道上主要有兩個競爭對手,來自日本的Snow Peak,還有中國本土品牌牧高笛。
綜合品牌定位、體量、產品價格帶來看,Nordisk在國內戶外帳篷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并不多。
其中,Snow Peak在2022年成立「Snow Peak中國」,進入中國市場,后陸續開出30余家線下授權店。
先發進場不一定就有優勢,由于經營不利,Snow Peak在去年完成了私有化退市,最近還關閉了杭州的所有線下門店,前景堪憂。
故Nordisk的有力競爭對手還剩下牧高笛,它領跑戶外帳篷的中高端市場,是中國的「露營第一股」。但這兩年牧高笛的業績也不好看,去年營收13.04億元,同比下降10.42%,其中帳篷及裝備營收降了12.56%,也開始拓品類賣鞋服了。
不是對手不爭氣,而是露營市場不給力。目前國內「露營退燒」,戶外帳篷市場呈現出一種中高端帳篷賣不動,「輕量化、平價化」帳篷受歡迎的局面。
對Nordisk來說,如何設置產品矩陣、主力價位做出差異化,將高端帳篷賣給更多中國消費者,確實是個大難題。
圖片來源:戶外新消費自制
再來看戶外鞋服這個目前玩家眾多,稍顯擁擠的賽道,不完全統計名單如下:
安踏系:ARC’TERYX(加拿大)、SALOMON(法國)、KOLON SPORT(韓國)、JACK WOLFSKIN狼爪(德國)
滔搏運營:Norr?na(挪威)、soar(倫敦)、norda(加拿大)
Patagonia(美國)、Montbell(日本)
本土新銳:凱樂石(與滔搏合作)、伯希和、駱駝
以上名單中,安踏在戶外領域布局起了一個涵蓋全品類,輻射了高端、大眾市場的「戶外宇宙」;滔搏作為國內最大的運動零售運營商,手握多個戶外高端品牌在中國的獨家運營,輻射越野跑、登山、徒步、滑雪等專業運動;還有精耕小眾運動攀巖、飛釣的品牌patagonia、更具性價比的國貨品牌......對Nordisk來說,戶外鞋服這個更大的市場更有機會,但也有著更多各具特點且十分強勁的對手。
目前,以「韓版Nordisk」為觀察對象,千元上下的價格、輕功能性的鞋服,主要瞄準的是「泛戶外人群」,這個區域內沒有強勢龍頭,是個好機會,卻也很難建立起絕對壁壘。
Nordisk能否靠「輕功能性+設計感」在中國戶外鞋服市場打出差異化,分點蛋糕,這個答案最終還得交給市場。
03
渠道難題:
K2的運營能力可復用嗎?
最后,Nordisk還面對著一個渠道難題:K2集團30個月百店的運營能力是否可復用到中國?
我們在前文提到過,Nordisk在韓國的成功運營要歸功于K2集團,在韓有1000+零售網絡,且自身擁有50余年的戶外鞋履、裝備的設計及制造經驗。
但如果Nordisk要進入中國,面對的是安踏、滔搏這樣更龐大、更具零售實戰經驗的對手,其運營能力是否還能生效,就得打上一個問號。
此外,而韓國K2集團在中國似乎也「戰績可查」。2020年初,K2集團收購了EIDER,一個從事滑雪及登山運動服制造的法國品牌。
K2運營下的EIDER在韓國近300家線下門店,在2023年進入中國市場,由克羅博品牌管理有限公司運營(一家上海的電商運營方),開出了天貓旗艦店、抖音海外旗艦店,產品線涵蓋了專業戶外和輕戶外:M-SERIES(主打極端自然環境的功能性服裝)和C-SERIES(適用城市生活和輕戶外活動的休閑時裝)。
目前,EIDER在中國電商平臺已沒有官方店。EIDER在中國的「退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純電商代運營是失效的,倒逼K2選擇與中國公司進行合資,深入參與市場運營。
那最終焦點還是得回到黑蟻資本,這家中國消費基金,如何面對Nordisk本土化的供應鏈、渠道等眾多難題?
這兩年來,國產戶外品牌迅速崛起,海外品牌爭先入局,快速增長的中國戶外市場一直都不缺「攪局者」,Nordisk此次「再上桌」,能否憑借三方力量,在中國戶外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給市場注入新的活力?時間還很多,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1]Nordisk宣布將與韓國K2以及黑蟻資本成立合資公司,Nordisk
[2]《中國戶外市場報告》,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戶外產業專業委員會
[3]消費投資人何愚,像等待戈多一樣等來了兩條大魚,暗涌Wa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