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是換新熱鬧的城市主干道,屋后是安徽安靜的合肥工業大學。在安徽省合肥市“工大智谷”孵化器,沿江合肥老聃科技有限公司的地區創業者們憑借便利的位置,“一邊看市場、新興一邊搞科研”。產業
“我們團隊掌握了驅動電機控制等一系列核心技術,加速可以為汽車線控底盤提供關鍵部件和系統支持,升級提升車輛響應速度、換新控制精準度和自動駕駛安全性,安徽縮短車企開發周期和成本。沿江”合肥老聃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地區合肥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新興汽車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賀林說。產業
2023年,加速安徽省汽車產量達到249.1萬輛、增長48.1%;新能源汽車產量86.8萬輛、增長60.5%。省內合肥、蕪湖等地集聚多家整車企業的同時,還初步形成了安慶、宣城、滁州、馬鞍山等多個沿江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集群,涵蓋動力電池、電機電控、關鍵材料、銷售維保、回收利用等汽車全產業鏈。
從確立汽車產業為“首位產業”、在省級層面為新能源汽車產業專項立法,到加快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新興產業布局,推動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成為安徽踐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作為沿江省份之一,安徽省出臺的《安徽省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實施細則(試行,2022年版)》明確對產業發展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加快推進沿江產業結構調整。2016年以來,全省淘汰落后鋼鐵產能1100多萬噸、煤炭產能1300多萬噸、水泥產能380多萬噸、電力產能100多萬千瓦、造紙產能5萬多噸,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了更多空間。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長江經濟帶發展處副處長楊淺表示,如今,安徽沿長江地區已匯聚了全省70%的新興產業基地、80%的高新技術企業、90%的上市公司,成為全省發展水平最高、創新活力最強、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
走進蕪湖市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測試區,小負載智能機器人正聽從指令,靈巧地揮舞著機械臂,進行多項檢驗操作,它將廣泛應用于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等行業生產線。抱團攻關科技難題、做大做強產業市場,到2023年底,蕪湖機器人產業已實現全產業鏈發展,集聚上下游企業220多家,產值突破300億元。
目前,安徽“蕪(湖)馬(鞍山)合(肥)”機器人產業集聚區的智能機器人產業規模和企業數量已穩居全國第一方陣;集成電路領域,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合肥為核心,以蚌埠、滁州、蕪湖、銅陵、池州為“發展弧”的“一核一弧”布局,集聚企業400余家,2023年集成電路產量增長1倍以上;新型顯示領域,“從沙子到整機”的整體布局不斷完善,2023年全省柔性顯示產業產值增長1.9倍。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安徽將研究制定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指導意見,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提升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人工智能、先進結構材料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能級,壯大先進光伏與新型儲能、新型功能材料、智能制造裝備、生物醫藥等一批優勢產業集群,前瞻布局并培育量子科技、先進核能、空天信息、生物制造等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未來產業集群,持續打造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記者馬姝瑞、吳慧珺)
編輯: 沙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