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牛麻竹筍“匠”字篇:從1根筍到8.8萬人的匠心筑夢

西牛麻竹筍“匠”字篇:從1根筍到8.8萬人的匠匠心筑夢_南方+_南方plus

產業的根系深扎大地,皆因無數雙手的筑夢托舉。截至2024年底,匠清遠西牛麻竹筍全產業鏈產值109.65億元,西牛率先成為清遠市農業綜合產值突破百億元的麻竹農業產業。這幾年的筍字迅速蛻變,背后是根筍 8.8 萬從業者用初心與創新寫就的奮斗史詩。他們是到萬種植戶、拓荒者、匠心餐飲人、革新者……是產業鏈上的點點星光,共同讓這株 “剝衣黃金” 在新時代綻放出耀眼光芒。

耕植者

扎根山林間,讓筍苗結出富果

清遠英德被譽為“中國麻竹筍之鄉”。2024年,全市麻竹筍種植面積達99.25萬畝,新增10.49萬畝,全年鮮筍產量151.36萬噸,全鏈綜合產值109.65億元,是全國麻竹筍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交易量最大的地區。而這龐大產業的根基,深扎在無數種植戶的雙手之中。

八月的英德,漫山麻竹林綠浪翻涌,正是豐收的旺季。清晨時分,筍農謝紹春拿上砍刀和鐵鍬,來到自家種植的50畝西牛麻竹林里,將竹根旁的小竹枝一一砍掉,然后培土施肥。艱辛的工作他干得熱情洋溢,他說,2024 年,他通過種植西牛麻竹筍,增收就達到10萬元。

筍農謝紹春。

筍農謝紹春。

謝紹春此前在珠三角打工,2020 年,他返鄉種植西牛麻竹筍,從一名“白領”變成筍農。“我家三代都種西牛麻竹筍,我從小就在竹林里‘長大’,怎么種、怎么砍我都了然于胸。”憑借豐富的種植經驗,他不僅將自家50畝竹林打理得井井有條,更組織周邊農戶成立互助小組,把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分享給鄰里,帶動片區畝產提升。“以前散戶種筍各憑經驗,現在大家抱團學技術,連片竹林的產量和品質都穩了,收購商更愿意來收。”

56歲的筍農曾漢文與西牛麻竹筍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從16歲種筍開始,他見證了麻竹筍從零散種植到集約管理的蛻變。“之前交通不發達,運不了鮮筍,只能在竹山上將筍制成筍干售賣。”近年來,隨著道路設施的完善和銷售渠道的暢通,越來越多人回到家鄉從事西牛麻竹筍種植或收購工作,單西牛鎮就有不少于35個合作社、80個收筍點,大大提升了產業市場競爭力。

2024年,曾漢文帶頭承包50畝撂荒地,帶領周邊農戶連片種植優質麻竹筍。除了鮮筍售賣之外,他還與村民一起把竹葉摘下來賣給當地收購點用于包粽子,把竹竿砍下來賣給合作社作為板材原料。單是麻竹筍周邊產品,就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超過24萬元,帶動農戶收入超過420萬元。

連片的西牛麻竹筍林。

連片的西牛麻竹筍林。

從背著筍干走山路,到與鄉親一同拓荒增產,謝紹春、曾漢文們的腳步,正是萬千筍農推動產業升級的縮影。隨著銷路拓寬、技術普及,越來越多農戶投身到西牛麻竹筍產業。這些細微的努力,讓英德麻竹筍種植面積逐步攀升至近百萬畝,為后續的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環節提供了堅實基礎。

開拓者

叩開國際大門,讓筍香飄向四海

有了充足優質的原料供應,如何讓西牛麻竹筍“賣得好”“走得遠”?這需要有人為麻竹筍插上“翅膀”,在產業鏈延伸與市場開拓中勇闖新路。

近日,清遠農投筍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江斯娜近日電話不斷,她正忙著協調把最新一批麻竹筍產品發往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區。“最近實在分身乏術!我們一年能接到約200噸的訂單,這生意是越做越好了!”

2012 年,從湖北大學農學碩士畢業的江斯娜回到家鄉英德。彼時的西牛麻竹筍,已憑借 “種植易、回款快、體量大、政策好” 等獨特優勢,發展出數十億元的產業規模,發展態勢如火如荼。但在專業的眼光審視下,江斯娜敏銳察覺到產業發展的短板:“當時西牛麻竹筍多以原料形式在國內銷售,深加工環節薄弱,終究要‘看天吃飯’”。

清遠農投筍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江斯娜。

清遠農投筍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江斯娜。

2019年,帶著對家鄉產業的深厚熱忱,江斯娜毅然辭去體制內的工作,與幾名志同道合的年輕人攜手創業,決心為西牛麻竹筍開辟更廣闊的天地。

創業伊始,江斯娜憑借豐富的工作經驗和學術功底,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調研,充分了解麻竹筍一二三產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然后制定詳盡的商業計劃書,精準評估市場需求,潛心鉆研國內外先進的種植及產品加工農業技術。

為提升麻竹筍附加值,江斯娜推動成立加工廠,與農戶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將新鮮原料加工成筍干、即食酸筍、罐裝酸筍等多元化產品,讓麻竹筍身價倍增。團隊還大膽嘗試 “跨界融合”:把英德紅茶裹入麻竹葉,制成小巧玲瓏的竹葉粽子茶;與本土豆腐品牌聯袂打造低卡低脂的筍絲豆干,一經推出便受到年輕女性群體的熱烈追捧。

江斯娜向前來考察的客商介紹西牛麻竹筍產品。

江斯娜向前來考察的客商介紹西牛麻竹筍產品。

在銷售渠道方面,江斯娜將目光鎖定 B 端大宗貿易。近年來,她帶著產品奔走于廣交會等重要展會,在校友群等社交圈積極“吆喝”家鄉特產。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間,訂單從湖北、湖南、上海等國內經銷商,延伸到日本、加拿大等海外客戶。如今,其公司60%的業務來自外貿,年出口量超200多噸,帶動四五家合作社消化四五千噸原料,讓萬千農戶共享產業發展紅利。

訂單的持續增長,也倒逼產業不斷升級。為了拓展更多海外客戶,清遠農投正加緊建設新廠房,全力打造具備國際水平的加工廠,預計月底即可投入運營。“最近已有不少客戶提前來參觀考察,初步達成了合作意向。”江斯娜對未來充滿信心。

不止江斯娜團隊,近年來,英德眾多企業家在清遠市的統籌組織下,前往四川、貴州、黑龍江、甘肅、廣西等國內主銷區舉辦推介活動,攬獲了一批海內外采購商,讓這顆 “剝衣黃金”的香飄世界各地。

2024年11月5日,巨元孖寶清遠西牛麻竹筍(山椒筍、紅油筍)首次出口東南亞市場,本地筍企實現了出口零的突破;今年7月4日,2025中亞(霍爾果斯)商品貿易博覽會在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來自英德的企業廣東竹笙笙科技有限公司現場與哈薩克斯坦的客商達成意向訂單;7月17日,清遠 “五大百億” 農產品首次出口南非的發柜儀式在英德市英紅鎮巨元孖寶麻竹筍有限公司舉行,標志著西牛麻竹筍在開拓新興國際市場的道路上邁出堅實一步。

在企業家們的不懈努力下,西牛麻竹筍在國際市場的認可度與日俱增。數據顯示,近三年,清遠地區出口的麻竹筍及其制品累計達 1083 批次,貨值 6.1億元人民幣。

烹享者

巧搭百味食材,讓筍鮮煥發層次

從田間到市場,麻竹筍的價值躍遷,終究要落到消費者的味蕾上。這需要餐飲從業者運用匠心與巧手,讓這道食材在餐桌上綻放光彩。

竹笙竹筍燉雞、鮮果酸筍桂花魚、紅油鮮筍拌牛展、筍衣碌烏鬃鵝……日前,2025年第三屆清遠西牛麻竹筍嘗鮮季暨產業招商推介活動現場,“清遠西牛麻竹筍一桌菜” 驚艷亮相,13道融合多元口味的佳肴,讓來自天南地北的嘉賓沉浸式感受到西牛麻竹筍的千種風情。

由清遠市飲食服務行業商會組織創制的“清遠西牛麻竹筍一桌菜”。

由清遠市飲食服務行業商會組織創制的“清遠西牛麻竹筍一桌菜”。

“西牛麻竹筍自帶鮮香爽脆的特質,富含膳食纖維和氨基酸,是天賜的好食材。”清遠市飲食服務行業商會秘書長、清遠市步步高酒店集團副總經理陳健扎根餐飲行業18年,見證了西牛麻竹筍從農家小菜一步步走向大眾視野的蛻變歷程。“清遠本土豐富的食材寶庫,為西牛麻竹筍提供了絕佳搭配基礎。與清遠雞同燉,鮮味加倍;和烏鬃鵝共煮,可以吸收油脂;包進糍粑,又能生出獨特的鄉土韻味。只要用對技法,很多食材都能與麻竹筍碰撞出奇妙火花。”

為讓麻竹筍的美味得到極致呈現,陳健與同行們始終保持著精益求精的態度,常組團深入各地調研取經。“筍絲扣肉是道經典菜,傳統做法采用的是全干筍絲,難免帶些酸澀。前陣子去英德考察時,當地老師傅傳了個訣竅:改用曬至半干的筍絲,既能吸收油脂,又能留住本身的鮮甜,口感立馬升級。”

用西牛麻竹筍制作的鮮筍絲扣肉。

用西牛麻竹筍制作的鮮筍絲扣肉。

在菜式創新上,團隊更緊扣消費新趨勢。“一桌菜既要守住本土特色的根,也要注入新的飲食理念。現在年輕人偏愛顏值與味道并存的‘漂亮飯’,我們就研發了黑松露炒釀麻竹筍尖、水晶麻竹筍餃這些新菜式。”經過反復調試改良,“清遠西牛麻竹筍一桌菜” 最終敲定 13 道菜品,涵蓋硬菜、涼菜、點心、湯品等多個品類,運用蒸、煮、炒、拌等多元烹調手法,包容酸甜咸辣各式口味,真正實現老少皆宜,成為家庭、朋友聚餐的絕佳選擇。

不止清遠,其他地區的餐飲從業者同樣對西牛麻竹筍青睞有加,紛紛打造出各具地域特色的美味佳肴。去年8月,廣州酒家推出了一系列以麻竹筍為主題的菜品,運用浸、炸、炒、煎、扣等多種烹調技藝,開發出三道前菜、一款湯品、八道菜式、兩道點心,共14道菜品,讓西牛麻竹筍在廣府餐桌上煥發別樣光彩。

廣州酒家推出的清遠西牛麻竹筍一桌菜。

廣州酒家推出的清遠西牛麻竹筍一桌菜。

目前,已有 33 家餐飲店同步推出這兩桌特色菜,讓更多市民游客能親身體驗麻竹筍的美食潛力。從最初的零散的菜式到形成標準套餐,從本地特色菜到灣區餐廳的招牌席,無數餐飲人用創新打破 “食材邊界”,讓麻竹筍從餐桌配角躍升為宴席主角,為產業注入了鮮活的消費動能。

創新者

點“廢”成金,讓筍材物盡其用

產業鏈的成熟,不僅看 “長板” 有多突出,更看 “閉環” 有多完善。當種植、加工、消費環節讓麻竹筍的價值不斷攀升,那些曾被忽略的邊角料,也在創新者手中成為產業增值的新支點。

今年廣東荔枝季,一款竹纖維包裝盒悄然走紅,成為市場 “新寵”。用它盛裝的荔枝,歷經長途運輸后依舊新鮮飽滿,保鮮期至少延長3天,壞果率幾乎為零。而這款集環保與保鮮功能于一身的包裝,正是由西牛麻竹筍的邊角料加工而成的科技創新產品。

用竹纖維包裝袋包裝的荔枝。

用竹纖維包裝袋包裝的荔枝。

“一根筍的筍殼、筍筒等邊角料占比高達70%,直接丟棄實在太過浪費。” 王華珍另辟蹊徑,思索如何讓這些廢料 “變廢為寶”。在廣泛咨詢行業專家后,她發現這些看似無用的廢料,經過高新技術加工,可轉化為環保餐具、環保包裝袋等產品,進而實現對竹筍資源的深層利用。

2023 年,王華珍在英德市創立廣東創德新竹業有限公司。次年,其 “以竹代塑” 項目在英德市西牛鎮金竹村鎮域產業園成功落地。該項目將麻竹筍筒、筍殼、竹子等材料通過高新技術處理,生產為一次性可降解餐具。產品一經推出便迅速贏得歐美市場的青睞,僅去年就接到十幾億訂單。

廣東創德新竹業有限公司王華珍。

廣東創德新竹業有限公司王華珍。

王華珍和團隊并未停下探索的腳步。“廣東是荔枝大省,但每年都因保鮮問題出現不少損耗,因此我們在思考,能否利用竹子天然的抑菌功效來研發保鮮包裝。”經過一段時間的潛心鉆研,今年4月,王華珍團隊成功研制出竹生物基降解生鮮蔬果包裝盒和竹纖維打包袋。隨即在從化、高州等地小范圍投入荔枝保鮮、運輸環節試用,取得了顯著成果。

“傳統塑料膜的密度高,透氣性較差,包裝時會導致荔枝發熱,影響保鮮效果和口感”。王華珍表示,竹子富含竹黃酮、竹瀝、竹琨等天然成分,這些成分賦予了包裝盒特殊的抑菌抗菌功效,能夠有效抑制雜菌滋生,對于荔枝等生鮮蔬果的保鮮效果尤為突出。“今年客戶的反饋都非常好,明年荔枝季就可以進行大范圍推廣了”

如今,王華珍團隊仍在持續拓展麻竹筍廢料的利用版圖。僅 “以竹代塑” 這一板塊,一年產值就達 4.5 億元,不僅為當地農戶開辟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徑,更有力促進了整個麻竹筍產業生態的蓬勃發展。

西牛麻竹筍。

西牛麻竹筍。

西牛麻竹筍的故事,說到底是 “人” 的故事。從種植者筑牢產業根基、開拓者勇闖外貿藍海,到餐飲從業者潛心琢磨新吃法,再到新農人用科技拓展產業鏈條,8.8萬的從業者的默默耕耘,共同造就了產業的蓬勃生輝。未來,這顆 “剝皮黃金”,必將在更多人的匠心與創新中,結出更豐碩的成果。

撰文:陳詠韶

來源:南方農村報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需的地方已做標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