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仿才在整理制作鼓板的鼓動木塊
王仿才在展示用來繃鼓皮的工具
王仿才正在箍鼓圈
“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老街家鄉。”作為一種古老的鼓匠樂器,數千年來,王仿鼓,人生在人們的鼓動生活和娛樂中有著特殊的地位。近年來,老街隨著物質文明的鼓匠發展,作為傳統打擊樂器的王仿鼓,出現在人們視線里的人生時候越來越少,制鼓這一行當,鼓動也漸漸鮮為人知了。老街近日,鼓匠記者走訪了我市的王仿一家鼓社,走近制鼓老藝人王仿才,人生了解他的“鼓動”人生。
譙城區江寧社區西錢村地處市區的東北角,走過村里兩條深深的巷子,盡頭便是王仿才的鼓社。
年近六十的王仿才從十幾歲開始跟著師傅學制鼓,到現在已近半個世紀,“過去做鼓是為了有口飯吃,現在堅持做鼓是為了把手藝傳承下去。”只有小學學歷的王仿才文化程度不高,對制鼓技藝的傳承卻很重視。
在鼓社不大的院子里,堆滿了制鼓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制鼓包括選材、刨板、下鼓皮、刮鼓板、箍鼓圈、釘釘子、盤絲等十幾道工序,作為一種樂器,鼓的制作很大程度上要靠手工。就拿選木材做鼓板和牛皮做鼓皮兩個最為重要的環節來說,王仿才要自己去買樹,再一塊一塊切割下去,直至達到想要的標準,而蒙鼓的牛皮,則要整張買回來,再除毛、去脂、晾曬。也因此,王仿才鼓社的產量并不高,三四個人一個月也只是做出四五十面普通大小的鼓。
制鼓技藝是王仿才家傳的手藝,他的師傅就是他的二伯王俊峰。“我父親也會做鼓,但是我二伯的技術更好,所以我從小就跟著二伯學。”已經90多歲的二伯和父親雖然如今沒有力氣再制鼓,但他們對王仿才的影響卻一直都在。據王仿才介紹,王俊峰十五歲投師紀某學習制作中華大鼓,1950年,其在亳縣城北門口外小牛市街開起了鼓鋪,很快就小有名氣了。當時的亳縣工人劇團有人從上海買回一只架子鼓,鼓音特正,此人很得意。后來卻在鼓皮邊沿上依稀看到有‘亳縣王俊峰鼓鋪‘墨色戳記,不禁啞然,一時傳為趣談。
由于王仿才制的鼓品質優良,曾經一度市場需求量很大,“以前馬車社發往鄭州的車上,就長期給我們留一列貨架放鼓。”王仿才表示,由于河南省的劇團和嗩吶班很多,他的產品大量銷往河南,如今雖然銷量不比當年,但依然是主要的銷售地。上世紀末,大鼓銷售就開始走下坡路。 因為西洋樂器的引入,讓他的制鼓生意一天不如一天,鼓不好賣,收入少,徒弟也離他而去,另謀生路了。在經歷了大鼓銷售的低谷之后,王仿才把目光瞄上了漸漸長大的兒子,他開始教授兒子制鼓,如今,他兒子的制鼓水平也越來越成熟。
最近幾年,亳州市開始對流落民間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王仿才的制鼓手藝也受到了重視,并被列入了亳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讓王仿才看到了大鼓制作技藝的新曙光,他表示,接下來還要盡力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 “如果有人愿意學習做鼓,我一定全力傳授。”王仿才說。 (記者 路振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