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為上元節,滁州又叫元宵節,古代是元節又叫元宵我國傳統的節日之一。這是節過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滁州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古代夜晚。春節剛過,元節又叫元宵人們還沉浸在歡樂之中,節過農事沒有開始,滁州還有空閑,古代人們嬉戲游樂,元節又叫元宵也是節過慶賀新年的延續。春節是滁州家庭的團聚,家族的古代問候,親友的元節又叫元宵拜訪,心中顧念的是家。上元節是街坊的歡樂,里巷的來往,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都聚集在一起,從東轉到西,從南轉到北,幾乎把所有熱鬧的地方都轉一遍,心中享受的是樂,很放松。雖然有春節小長假,初七上班,但在人們心中,過了十五,年才算真正過完,人們才能安心干活。
我們的古人是怎么過元宵節的呢?
上元節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會,中唐以后,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時期,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20間,高150尺,燃燈五萬盞,飛禽走獸自行轉動,極為壯觀。如今在上元節舉辦燈會,就是唐代風俗的繼承。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還放孔明燈,也叫天燈、許愿燈。如今,我們在上元節期間也會放孔明燈,心中許著愿,看著燈籠緩緩升上天空,期待一個美好的未來,這是宋代風俗的延續。明代的燈會則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盛行,日期縮短為五天。到了解放前后,滁州民間老人還傳說“正月十二上頭燈”,一直延續到十六,燈會也是五天。
人們喜歡過正月十五,不是因為可以吃元宵,團團圓圓。在禮教制度森嚴的古代,上元夜卻很自由,沒有宵禁,城門不關,是青年男女夜游觀燈、幽會談情、徹夜狂歡的絕佳時刻。在古代,人們還有一個日子可以集體出游狂歡,那是三月上巳這一天。新春降臨,三月上巳日清明前后,人們游春,欣賞大自然的春景。醉翁亭里的曲水流觴,就是文人在這一天飲酒賦詩、愉悅心情的地方。這一天,也是一般人盡情歡樂的節日。上巳日是在白天的游樂。解放前后,每逢這幾天,學校還會放春假,老師帶著學生郊游,欣賞大自然的桃紅柳綠。而上元節卻是在夜晚的游樂,人們欣賞的不是大自然的美景,而是能工巧匠的手藝,是各式各樣明亮的彩燈。這個晚上又叫元夕,當然少不了文人佳作。
請看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 :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辛棄疾最為人熟知的一首婉約詞,描寫一次上元夜出游的場景: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你看,文人筆下的上元節多么美。天上圓月朗照,地下花燈如晝,人來人往,車馬滿路,有情人相約,人群里難尋。有光亮,有香氣,有故事,有深情,所以也打動人心。
當然,這兩首詞并不是作者在滁州時寫的,寫的也不是滁州的元夕。
在古代,我們滁州人
是怎么過上元節的呢?
[光緒]《滁州志》卷二《風俗》說:“屆上元節,戶戶張燈,或間為煙火。童子或駕竹馬、戴傀儡相驚詫。男女畢出觀燈,……金鼓達曙,更五日乃已?!?/p>
在南太仆寺卿趙廷瑞編的《南滁會景編》卷十一里,收錄了蕭崇業的四首詩,題曰《上元龍興寺同莞石、勺原觀燈》。這四首詩描繪了滁州龍興寺上元節夜晚的盛況,對我們了解明代滁州上元節的習俗很有幫助。
其一:
寶炬千峰列綺樓,永陽春色爛然收。
相遺柑子酬元夕,看斗蛾兒憶少游。
日近鳳城長在望,時平龍剎暫消憂。
歸來火樹隨車合,一盞貧家何處油?
其二:
月到天心醉倚樓,升平和氣此時收。
但遲玉漏仍民俗,豈為鰲山恣夜游。
羅綺睛嬌行索笑,笙歌聲沸坐忘憂。
可能一點光明燭,散作人間萬盞油。
其三:
天街散影透春臺,淑氣溶溶笑語開。
繡柱錦棚相掩映,香風華月共徘徊。
星飄萬點從空下,人擁千門動地來。
自是升平同賞樂,矢音何以贊康哉!
其四:
龍興古剎有高臺,才子登臨醉眼開。
宇宙清光堪徙倚,乾坤良夜任徘徊。
煇煇火樹當軒出,細細銀花照席來。
海內此時多雅調,陽春一曲和難哉!
蕭崇業,明云南臨安人,原來任太仆寺少卿,后來奉命出使琉球,歸來后,在萬歷十一年(1583)十一月至萬歷十三年(1585)四月任南太仆寺卿。蕭崇業的上述四首詩,應該是在萬歷十二年或十三年上元節期間寫的。他在滁州寫了不少詩文,如今豐樂亭大門的匾額就是他題寫的。
龍興寺位于西橋東的高臺上,它最遲建于唐代,在康熙《滁州志》的唐代地圖上,就可以看到它。它原來叫“興壽院”,周顯德年間改名“龍興”。明代洪武六年,朱元璋在滁州設立的太仆寺,就在它的旁邊。明代,它的規模不斷擴大。到萬歷年間,它發展成為滁陽寺廟之冠,管理寺廟的僧正司,就從開化寺移到了這里。蕭崇業到滁州任職的時候,正是龍興寺發展的高峰期。正月十五上元節,在這里舉辦燈會,熱鬧非凡,也就不足為怪了。
在蕭崇業的四首詩里,我們可以看到以下情況。
其一,那天夜晚,龍興寺燈火輝煌。龍興寺本來地勢就高,南端高出路面兩米多。在高地上建造裝飾華麗的高樓,在樓上掛著五顏六色的彩燈,“寶炬千峰列綺樓”,彩燈如同山峰一般層層疊疊,許多彩燈堆積成巨大的“鰲山”。游人從高樓的窗戶外就可以看見彩燈扎成的光華四射的寶樹,“煇煇火樹當軒出”。彩燈真多啊,房間內擺不下,就在空地上編扎了艷麗的彩柱、鮮亮的錦棚,來擺放這些彩燈,“繡柱錦棚相掩映”,室內室外一片光明。龍興寺到處都是燈,好像“星飄萬點從空下”,天上地下,星光燈火,交相輝映,令人目不暇接,壯觀極了。點亮這些彩燈的,是唐代開始出現的蠟燭、“光明燭”、還有油燈、“萬盞油”。這個時候給人的感覺,就像春天來了,溫潤暢和,春花爛漫,遍地盛開,“永陽春色爛然收”,美不勝收,身心舒暢。無怪乎人們把上元節叫作“燈節”了。
舉行燈會是要官府同意的。宋代時,有個叫田登的州官就曾發布通告,他叫“登”,忌諱說同音字“燈”,布告就說“本州依例放火三天”。后人譏笑他“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明代舉辦燈會,官府是否也要發布通告呢?
其二,那天夜晚,龍興寺游人如織。人多到什么程度?詩中寫道:“人擁千門動地來?!比藗儚乃拿姘朔接縼恚@天動地。有男子,“才子登臨醉眼開”,他們被眼前的美景驚呆了,朦朧的醉眼也睜開了。也有女子,“羅綺睛嬌行索笑”,她們衣著華麗,邊走邊笑,非常開心。那些女孩子出門,都是經過精心打扮的,不僅身上穿“羅綺”,頭上還戴著只有在上元節才戴的裝飾品“蛾兒”,大家還相互評比誰做的“蛾兒”漂亮。人們見面互贈禮品,“相遺柑子酬元夕”。這是鄰里朋友之間的親切友好,還是青年男女之間的溝通感情?畢竟,早在《詩經》中,男女之間互贈水果以示永好的詩就有不少,這也是中國的傳統吧。游人的歡笑聲同樂器的演奏聲交織在一起,“笙歌聲沸”,“淑氣溶溶”,滿滿的歡樂氣氛,使人樂而忘憂。詩中只寫了龍興寺如此熱鬧,其實,整個滁城不也是如此熱鬧嗎?
其三,那天夜晚,滁州城沒有宵禁。在平時,城門是晨啟夜閉的。五更時分,鐘樓上懸掛的元代大銅鐘當當轟鳴,城門徐徐打開。傍晚,州衙旁大觀樓上的皮鼓咚咚敲響,城門緩緩關閉,禁止夜間通行。說兩個事例。趙匡胤打下滁州以后,他的父親帶兵來滁州會合。到達滁城時,正是半夜時分,趙匡胤就是不開城門,即使是老子也不行,官職高也不行,因為宵禁是朝廷的命令。等到天明以后,他才打開城門,讓他父親進來。還有一件,嘉靖年間,滁州城北發生搶劫案,知州趙大綱派人捕捉。捕快連夜出城?;貋砗蠼徊?,趙大綱詢問:“中夜城門盡扄,誰與出者?”可見,夜間是不允許進出城門的。
可是,上元節例外。你看,已經半夜了,“月到天心”了,人們還在暢游,“香風華月共徘徊”,人與月共度良宵。天上的月靜悄悄,地上的人鬧哄哄。有人喝酒,“醉倚樓”;有人高歌,“笙歌聲沸坐忘憂”。滁州人歷來就是能歌善舞的群體,宋代王禹偁在滁州任知州的時候,就寫有《唱山歌》詩,描寫滁州的風俗:“滁民帶楚俗,下俚同巴音。歲稔又時安,春來恣歌吟。接臂轉若環,聚首叢如林。男女互相調,其詞非奔淫。修教不易俗,吾亦弗之禁。夜闌尚未闋,其樂何愔愔?!贝禾欤信谝黄鹛璩?,直到深夜。如今,取消了宵禁的上元夜,就成了狂歡的夜晚,自由的夜晚,也是天地間最美好的夜晚。“乾坤良夜任徘徊”,城門徹夜不閉,人們可以“恣夜游”。因為,這是多年來的民俗,“但遲玉漏仍民俗”,官府也就順從民意了。
清朝時,滁州的上元節是什么樣的呢?康熙年間的《滁州續志》也有一首詩,曰《滁上觀燈,時學使校士,和十弟韻》:“環滁燈火燦銀河,況有文光列焰多。綠柳晶瑩明照眼,紅蕖灼爍景生波。人調時曲搊銀甲,樓倚新妝聽玉珂。百丈虹橋歡士女,廬陵盛事待如何?!彼墙疴F寫的。督學到滁州來考校學校里的生員,全椒人金釬也來了。正趕上正月十五滁州舉辦燈會,金釬為此寫了這首詩。詩中描繪了滁州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盛況,“環滁燈火燦銀河”,整個滁城燈光燦爛,如銀河閃耀。彩燈很多,有晶瑩剔透的綠柳,有紅光閃爍的荷花。“人調時曲搊銀甲,樓倚新妝聽玉珂”,有人在樓上彈唱,有人在倚馬聽曲。長橋上到處是男男女女,歡聲笑語不斷。作者寫的是“百丈虹橋”當然是夸張,只為突出橋長?!昂鐦颉保@就給我們點明了燈會的地點,應該是在城內的西橋或南橋。彩燈就是扎在流經城內的小沙河水面上了。作者由此聯想到歐陽修與民同樂的往事,感嘆道:“廬陵盛事待如何!”
感謝古人,他們用詩歌給我們留下了當年的盛況。
今古傳承,二十多年前,滁州城也是這般熱鬧的。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滁城的元宵節也很熱鬧。南湖里彩燈船游蕩,小沙河中龍燈、荷花燈飄蕩,廣場上各色人物的走馬燈高掛,還有許多單位的大門口,都扎了氣勢恢宏的彩門,高懸許多精巧的彩燈。有的彩燈上還懸掛有謎語,讓游人猜,猜中有獎。傍晚,彩燈亮起來,五顏六色。人們晚飯后離開家,呼朋喚友,三五成群,說說笑笑,擠擠挨挨,哪里有燈就到哪里去。孩子們提著兔子燈、元寶燈跟著大人出來,有的是買的,有的是自己家大人扎的,里面點著蠟燭,照亮了腳下的路,也照亮了孩子的心。大人孩子的心里都充滿了歡樂,臉上掛滿了微笑。滁城充滿了歡聲笑語,節日的氣氛很濃很濃。
看燈會,不僅看到了彩燈,看到了游人,也看到了社會太平。兵荒馬亂的年頭,人們是不會有興致舉辦燈會的。整個社會安定了,人民生活安逸了,大家才會盡情游樂。查看《滁陽志》,從嘉靖三十九年(1560)以后,到萬歷十三年(1585),這二十多年間,滁州沒有什么自然災害,甚至在隆慶五年(1571)秋,還“禾大熟”,老百姓生活應該比較好過。蕭崇業筆下的滁州上元節,就是這個時期安逸生活的寫照。康熙年間,賦稅減輕,滁州也太平。
千百年來,古老的民俗一直在民心之中。繼承并發揚健康積極的傳統,讓人們生活充滿歡樂,是應該提倡的。近年來,滁州街道日益亮化,高樓大廈上的霓虹燈徹夜閃耀,街燈徹夜通明。但那并不是節日的燈會,沒有游人的歡樂,沒有節日的氣氛。
滁州上元節的燈會還會恢復嗎?我們期盼著那“星飄萬點從空下,人擁千門動地來”的盛況。(周惟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