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來,紅馬甲水富市太平鎮鹽井村“為老”服務協會的健康“紅馬甲”志愿服務隊伍,懷揣著一顆樂于奉獻的昭通作紀進取心,以主動、丨群真誠、愛心熱情、守護水富市太實細心的平鎮服務,全方位守護著全村老年人的鹽井身心健康。
8年堅守“為老”初心從未改
鹽井村“為老”服務協會成立于2017年3月,老服是紅馬甲水富市首家村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起初,健康協會旨在幫助全村“空巢”“留守”老人解決生產生活中的昭通作紀困難。隨著“一老一小”事業不斷發展,丨群協會將關注老年人身心健康列為志愿服務工作重心,愛心為守護鄉村老年人心理和身體健康開辟了直達家門口的守護水富市太實綠色通道。
“8年來,我們始終把關注老年人身心健康作為志愿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老年人的需求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老年人的微笑就是對我們服務質量的肯定。”談及志愿服務工作,“為老”服務協會會長說道。
全民舞動娛樂健身雙豐收
“對于老年人來說,適量運動是最好的健身方式。如何讓老年人動起來?”“組織跳壩壩舞!”協會季度會上,這一提議獲得全體志愿者的一致贊同。
以前,農村鮮少有人跳壩壩舞,一是沒有音響設備,二是老人們不了解壩壩舞及其意義。面對困境,“為老”服務協會迎難而上。沒有資金購買音響,就向本土企業求助。有了音響,卻無人會跳。協會又向水富市太平鎮鄉村文化服務中心求助,邀請舞蹈老師駐村教學。一周后,協會成員基本掌握了廣場舞要領,學會了10支廣場舞。
志愿者組織老人做保健操。
夜幕降臨,鹽井集鎮文化活動廣場上響起優美的音樂,志愿者們隨著音樂翩翩起舞。起初,眾人只是站在臺下看“稀奇”、湊“熱鬧”,根本沒有人愿意上臺一試。后來,一些中老年人開始登臺,在他們的帶動和影響下,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主動加入,隊伍日益龐大,場地明顯不夠。于是,有人提議為各片區配置音響,方便就近組織廣場舞教學及健身。
經過多方協調,“為老”服務協會為7個片區各自配置了1套音響,壩壩舞健身活動在全村范圍內推廣開來。老人們有的邊學邊跳,有的自編自跳,有的跟著大家隨意跳,還有的自己花錢購買可以插U盤的視頻音響,邊學邊跳邊研究,既方便自己又惠及鄰里。
“每天傍晚跳幾支壩壩舞,不僅睡眠質量提升了,感冒次數也比以前少了。”李大媽高興地說。如今,大眾齊跳壩壩舞已成為熱潮,老人們還學會了手指操、拍打操等健身方式,部分中老年人甚至學會了舞龍燈、耍獅子。
“為老”服務協會成立了以骨干老年人為主要力量的鄉村文藝宣傳隊,多次參加縣、鎮、村組織的文藝活動。每年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全村老年人齊聚一堂,載歌載舞。其中,自編自演的廣場舞《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還登上了昆明聶耳歌劇院大舞臺。
貼心服務化解生活小難題
“為老”服務協會志愿者們分工合作,34名協會志愿者分成6個服務小組,每個志愿者服務10—12名60周歲及以上的老人。每月至少提供2次上門服務,了解老人們的生產生活、身體健康、子女外出務工等情況,幫助老人打掃衛生、洗衣服,陪老人拉家常、談生活、話發展,用實際行動溫暖老人身心。
在一次上門服務時,穆大爺焦急地說:“我家的電視機,昨天晚上還好好的,今天早上打開就沒有信號了。”志愿者小楊說:“別著急,我幫你看看。”他拔掉機頂盒和路由器電源,過一會兒再插上,重新啟動電視機、機頂盒和路由器。約半分鐘后,電視機又有了聲音和圖像。小楊告訴穆大爺:“電視機沒有壞,就是用的時間久了,需要重啟一下機頂盒和路由器。”穆大爺開心地說:“太感謝你了。”
宣講知識筑牢預防第一線
“為老”服務協會各小組每月都會組織開展1次小組活動,向老人們發放宣傳手冊,宣講“三增三健”“疾病預防”“慢性病調養”等健康知識,還組織老人唱紅歌、玩游戲、編排舞蹈,讓他們學有所獲、做有所得、玩有所樂。
“為老”服務協會每年集中舉辦兩期老人課堂,邀請鎮衛生院醫生授課,為老人們講解衛生健康知識,教授日常保健方法。通過“專業帶業余”“小手拉大手”“大手拉大手”等形式,把日常衛生健康知識送到每家每戶,營造人人講衛生、個個懂健康、戶戶知預防的濃厚氛圍。
刮痧拔罐理療服務暖人心
“為老”服務協會多方籌集資金,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配備了4把電動按摩椅、4張理療床、10套火罐、10臺血壓計、30個刮痧板和10套紅豆熱敷墊等理療設備,優先滿足老年人需求,并全部免費開放。
志愿服務者中還有專職鄉村醫生,鹽井村衛生所的秦醫生便是其中一員。“有出血情況時禁止拔火罐。”“拔火罐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刮痧時力度要適中,注意保暖,預防感冒。”“刮痧后不能馬上洗澡和劇烈運動。”……每次提供集中理療服務時,秦醫生都會反復叮囑。此外,她還手把手教授刮痧、拔火罐等理療知識,并在老人自行操作時及時糾正錯誤動作,并提供專業指導。
“我被頸椎病困擾多年,現在每天傍晚堅持做20分鐘電動按摩,頸椎比以前舒服多了,頭暈頭痛也減輕不少。”剛走出理療室的老計說道。“人老了經絡不暢通,拔一次火罐,感覺比吃藥還有效。”85歲的陳大爺附和道。
廣納人才取長補短聚合力
2024年7月,陳會長得知一名本土鄉村醫生即將退休,便立即與她取得聯系,希望她繼續發揮專長,助力協會衛生健康服務工作。從醫36年的朱醫生欣然答應,脫下白大褂,換上紅馬甲,成為了一名志愿者。
朱醫生仁心仁術,每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時,她都把老人健康篩查作為首要工作,通過“望、聞、問、切”全面了解老人的既往病史,準確評估其健康狀況。在為高血壓患者測量血壓時,她總會語重心長地叮囑:“您血壓偏高,需要戒煙戒酒,忌甜食,不要吃油膩和高鹽食物,保持清淡飲食。”
志愿者為老人測量血壓。
“為老”服務協會34名志愿者中,有機關單位退休人員、黨員干部、農村致富帶頭人、小學教師、鄉村醫生以及黨支部書記、村民小組長和人大代表等。他們充分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和職業特長,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守護全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扶弱助困詮釋服務新內涵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句話的精神內涵在“為老”服務協會志愿者的實際行動中得到了生動詮釋。
在日常上門服務時,志愿者們總是盡心盡力地幫助老人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太感謝你們了,你們幫我父母把玉米全部收回了家,我們在外務工安心多了。”這是在浙江務工的村民發布的一條微信朋友圈。
志愿者幫助老人收玉米。
2023年8月6日,志愿者了解到70多歲的留守老人曾大爺因兒女在浙江務工,無法及時采收玉米,十分焦急。第二天,20名志愿者組成的“夕陽紅先鋒隊”穿上紅馬甲,帶著口袋、背著背篼,開著農用車直奔曾家玉米地。他們一邊采收一邊運輸,僅用大半天時間就將玉米全部搶收回家。
看著滿屋金燦燦的玉米,曾大爺夫妻倆感激不已。遠在浙江的三兒子得知后,立即在微信朋友圈發文表達對志愿者的誠摯謝意。
除了幫困解難,協會志愿者們還經常看望患病老人,為他們送去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資。
8年來,“為老”服務協會持續開展助老幫扶活動,組織志愿者為老年人搶種馬鈴薯、搶收玉米、背柴進家,看望患病老人近100人次,并提供心理疏導服務。
力解訴求老人生活更舒心
“為老”服務協會堅持每季度召開例會,匯總志愿者上門服務收集的老人訴求,按照先急后緩原則逐步解決。
“部分老人反映如廁久蹲后站起來吃力,存在跌倒隱患。”季度會上,志愿服務者秦大姐說道。經討論,大家認為這是關系到老年人居家安全、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的“頭等大事”,需及時解決。
經過多方協調,“為老”服務協會成功爭取到50把沐浴椅和150套安全扶手。僅用5天時間,所有沐浴椅和安全扶手全部安裝調試完畢。投入使用后,老人們紛紛稱贊好用、放心、安全。
此外,為滿足老年人的理療需求,“為老”服務協會還向老人發放了410副拍打板。老人們既可以在家自行拍打關節、經絡等部位,也可以邀請鄰里互相拍打背部,實現居家自我理療。
集中活動臺上臺下齊歡樂
自“為老”服務協會成立以來,每逢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和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都會組織全村老人開展大型文娛活動,有時還會前往苗寨開展聯誼活動,將溫暖與關懷傳遞給苗族同胞。
志愿者組織老人聚餐。
在大型文娛活動現場,老人們紛紛亮出“絕活”,爭先恐后,輪番上陣。有的跳舞,有的唱歌,有的吹笛子,有的說相聲,有的打大鼓……每到精彩之處,歡呼聲、鼓掌聲此起彼伏,臺上臺下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廣場舞、扇子舞、彩帶舞、獨舞秀,“舞”出了農村新變化,“秀”出了老年新生活;清唱、伴奏唱、合唱,“唱”出了感恩之心和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快板、相聲、順口溜,弘揚了無私奉獻的志愿服務精神,營造了尊老愛老的和諧氛圍。
“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讓老年人找到了精神寄托。通過跳舞、唱歌等活動,不僅愉悅了心情,還增強了體質。”退休老干部老唐深有感觸地說。
8年來,“為老”服務協會累計舉辦30余場大型文娛活動和4場集體聚餐活動,為老人們搭建展示交流的平臺:臺上切磋才藝,臺下增進情誼,既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又提升了文藝素養,還促進了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