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治”入微丨15年零上訪 大村莊治理的“小妙招”

大河網訊 許昌市鄢陵縣張橋鎮和寨村有兩個“小紀錄”:作為張橋鎮最大的治村子,擁有3936人的細入小妙和寨村,已經連續15年沒有出現上訪事件;作為村子第一網格黨員代表的微丨裴金土,已經連續6年沒有買過牙膏、年零牙刷。上訪

這兩個“紀錄”,大村都和“2·15”有關。莊治招

“2·15”不是治一個日期,而是細入小妙和寨村創新開展的網格化服務工作法。

三伏時節,微丨記者走進和寨村,年零探訪“2·15”網格化服務工作法下的上訪基層治理創新之道。

“織”出一張網

和寨村是大村鄢陵縣張橋鎮的第一大村,轄3個自然村的莊治招和寨村分為9個村民小組,共有838戶3936人。治

村大事多人少,和寨村有著大村治理普遍存在的問題。村黨支部書記裴美蓮說,以前村里家族勢力、家族矛盾都比較多,打架斗毆并不鮮見,是張橋鎮有名的大村,也是有名的問題村、上訪村。

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裴美蓮在充分調研村情基礎上,借鑒建安區前宋村“一編三定”工作法,創造性地制定出了“2·15”網格化服務工作法:村子838戶群眾被劃分到46個小網格中,每個網格居住群眾15戶,分別明確1名黨員和1名村民代表負責分包聯系。

該工作法除了將農村無職黨員力量調動起來外,還加入了村民代表和“五老人員”這兩個群體,把“有工作熱情、有奉獻精神、有群眾基礎、有辦事能力”的村民代表和“五老人員”組織起來,共同管理村里事務并為群眾提供服務。

“村民代表平時就對周邊鄰居的家庭情況比較熟悉,感情上也與他們更加親近。”裴美蓮說,他們更清楚群眾想什么、要什么,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和解決問題。

黨員代表和村民代表,日常負責對分包網格內的群眾進行聯絡溝通,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幫助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及時化解矛盾糾紛、開展為民服務等工作。

微信圖片_20250803221618.png

為激勵聯戶黨員和村民代表主動發揮作用,和寨村實行積分激勵機制:每處理一起矛盾糾紛積5分,每服務群眾一次積3分,每季度匯總統計一次積分情況。聯戶黨員和村民代表可以憑積分到村里的鄉村振興積分超市兌換牙膏牙刷、米面油等日常生活物資。

裴金土過去6年的牙膏、牙刷,都是用自己的積分換的。

近幾年,和寨村主動化解群眾之間矛盾糾紛300余件,為群眾辦實事、好事2000多件,連續十五年保持“零上訪、零事故、零案件”。

“繡”出新風貌

“掌握千絲織就中天美錦,胸羅萬象繡成上苑奇葩。”

8月1日,荒廢住宅改造成的織布坊內,三架老式織布機吱呀作響。

記者看到,今年72歲的賈雪玲正熟練地穿梭引線。看著身邊另外兩位織布的老姐妹,賈雪玲笑著說,現在會用老式織布機的人越來越少了,村里開設的工坊不僅能留住這門老手藝,還能為她們增加一些收入。

“這些老粗布的質量很好,在網絡平臺很受歡迎。”裴美蓮說,和寨村創辦織布互助組和制鞋互助組,讓閑散婦女重新學習傳統手工藝,能夠讓一部分人的錢包鼓起來。

微信圖片_20250803221717.png

裴美蓮說,他們圍繞土地做文章,探索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發展模式,成立了鄢陵縣茂青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出資28萬元入股合作社,實行“合作社+農戶+公司”的發展模式。

同時,和寨村與鎮域內的良種繁育公司合作,成立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專門培育高效良種小麥,良種繁育公司以高出市場價0.15元/斤的價格回收小麥,實現了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種植,小麥市場化收購,壯大了集體經濟。

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村里的環境也“靚”了起來。過去10多年來,村“兩委”通過跑項目、“一事一議”等,先后新修水泥路面26公里,綠化街道1萬余米。

裴美蓮說,村里爭取到國家項目資金200余萬元,新建占地9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580平方米的和寨村中心養老院。養老院入住老人32名,解決了本村及周邊村老人養老問題,還帶動了8名貧困群眾就業。

“改”出新風尚

和寨老黃牛,木犁木耙,蓑衣斗笠,茓子水桶,織布機,收音機,風箱,地鍋……

走進和寨村村史館記者看到,收集過來的老物件琳瑯滿目,承載著滄桑歲月和時代記憶。

村史館是由原面粉廠改建的,里面的藏品,主要來源為群眾收集、自愿捐贈,數量有300余件之多,以農耕文化、民間生活用品為主。

“村史館就像‘活化石’一樣,呈現了和寨人艱苦奮斗、建設美麗家園的意志和信心。”裴美蓮說,這對于承載鄉愁、留住根脈、促進鄉村文化振興意義重大。

微信圖片_20250803221856.jpg

為了開展文明創建,形成良好的社會新風尚,和寨村建設了由“初心園”“德孝園”“振興園”組成的黨建主題公園。三個游園綠樹蓊郁、曲徑通幽。值得一提的是,它們都是由墳園改造、整治而來的。村史館不遠的德孝園,成了老人跳舞、孩子玩耍的好去處,也是開展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

空宅荒院,也煥發了新生機。和寨村將34處荒院空宅改造成大大小小的廣場,轉變為村內游園,改建為老年活動中心。以“文化進萬家”“戲曲進鄉村”等群眾性文化活動為載體,和寨村舉辦了廣場舞比賽、“五一”趣味運動會、“書香鄢陵”讀書日等群眾喜聞樂見的鄉村文體活動。

“我們已連續舉辦八屆和寨村孝善文化節,開展‘鄉村光榮榜’系列人物選樹活動。”裴美蓮說,通過鼓勵群眾參與創建文明村鎮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營造“尊老愛幼、鄰里和諧、守法誠信、愛國知禮”的良好氛圍。

“鋪”開新模式

如今的和寨村,有著多項榮譽稱號:“河南省民主法治村”“河南省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和寨以前是亂村,作為張橋鎮第一人口大村,治理難度大。”張橋鎮黨委書記支彥偉感慨地說,如今看到的和美景象,離不開“2·15”網格化服務工作法的生動實踐,它是泥土里的經驗,基層管用、群眾歡迎。

鄉村治理和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延伸到了“最后一米”。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所王思琪說,和寨村推行的“2·15”網格化服務工作法,探索了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現代化的“和寨模式”,是可復制、操作性強、務實管用的。

微信圖片_20250803222053.jpg

“微”治理產生大作用。如今,“和寨模式”已在全鎮范圍內推開,全鎮35個村被劃分為822個網格,由黨員、村民代表分包聯系,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組、矛盾不上交”。

“這一做法創新了網格服務結構。”王思琪說,黨員與村民代表協同聯戶的機制設計,不僅強化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同時充分激發了村民的自治主體性與參與積極性。與此同時,注重對網格員的激勵,構建長效化隊伍機制。

為推動“2·15”網格化服務工作法更好地服務鄉村治理現代化,王思琪建議說,未來可借助數智賦能,持續向“智慧網格”轉型,在鄉村推廣應用網格化智慧管理平臺,從而提升治理的精準化精細化水平。

記者手記

“創新”,是記者在和寨村采訪時感受最深的關鍵詞。

“2·15”網格化服務工作法,把村民代表和“五老人員”兩個群體調動起來,充當其中的一個“1”,解決了基層治理事兒多人少的問題。

村里的空宅荒院,也被改造成了制作工坊、活動場所。改造出的“五平芳”小菜園,有一種“開心農場”的既視感,讓村中的荒地發揮了價值。

村里的三個黨建主題公園——“初心園”“德孝園”“振興園”,是由村里的墳園改造而來。原來雜草叢生的墳園,如今成為村民娛樂、舉辦活動的好場所。

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基層治理,關鍵在一個“做”字。以黨建為引領,以網格為架構,結合本村的實際,探索、創新出好的治理方法。以鄉村振興為方向,以服務群眾為目標,在已有的實踐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才能真正創造出更多的“甜頭”,豐富群眾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的動力和活力、樣板和模式。

微信圖片_20250803222619.jpg

策劃:李敬欣 張培君

統籌:張磊

記者:劉瑞朝 趙檬

視頻:楊鑫陽

制圖:張谷臻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需的地方已做標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