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晶。犁田里
小字號。歌聲古畫
“土膏欲動雨頻催,畫中萬草千花一餉開。春耕”春和景明,犁田里又到了一年春耕農忙時節。歌聲古畫
我國自古以農立國,畫中歷代注重農業出產,春耕每當春耕都要舉辦隆重的犁田里祭祀典禮?,F存的歌聲古畫《雍正帝祭先農壇圖》便是描繪清代帝王在先農壇舉辦春耕典禮的場景。此圖共4卷,畫中別離描繪了祭祀先農壇、春耕親耕、犁田里觀耕、歌聲古畫賜茶4個場景,畫中表現了我國古代社會對春耕活動的注重。
每年春耕時節,萬物復蘇,草長鶯飛,歷代畫家用手中的畫筆描繪這夸姣的圖景。元代畫家王蒙的《谷口春耕圖》便是其間代表。細長的畫面上,青山高聳高大,飛瀑流動,氣候宏闊。山溝入口處,農民正在田間趕牛犁田,田邊有一執杖文人正在觀看春耕,農田一側的水塘中漁夫正悠然垂釣。近處茅屋數間,一童子手提甕瓶似正向著田間而去,一派淡泊安定的現象。
如果說王蒙筆下描繪的主要是作為山人的文人“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的春耕日子,那么明代畫家戴進筆下的《春耕圖》(見圖(部分),材料圖片)表現的則更多是一般農家的春耕之景。畫中遠山如黛,諸峰綿綿,山下草屋隱然,柳絲含翠,桃瓣凝露,一條清溪自云深處奔涌而來,一派春意盎然之景。田間農民趕著耕牛拉犁翻地,桃樹下歇息的農民穿上草鞋,似預備動身持續勞動,一旁的水牛慵懶地斜臥在地上,拎著飯籃的孩提走過溪上木橋,被橋下潺潺的流水招引,整個畫面生動而有興趣。此圖此景不由讓人想起南宋詩人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中的詩句:“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
古代反映農耕文明的繪畫著作中,不行不提南宋樓璹的《耕織圖》。此圖包含耕圖和織圖40余幅,其間耕圖自“浸種”至“入倉”,共二十一事,織圖自“浴種”至“剪帛”,共二十四事。每圖均系以五言詩一首,可謂圖文并茂。樓璹原圖現已不存,但歷代都有翻刻描摹,傳達廣泛,其間元代程棨繪本《耕織圖》是現存最接近樓璹原圖的前期摹本,完好展示了水稻出產的整個流程,織圖部分則展示了從養蠶到織帛的進程。此圖不只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也具有傳達農業技術的實用價值,是研討我國古代農業出產及農業科技水平的重要材料。
“布谷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晴?!鄙毓饬魍?,今天之我國大地,不也在制作一幅簇新的“春耕圖”嗎?一臺臺轟鳴的“鐵牛”替代了傳統畫卷中的老牛,無人機在斗極導航、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助力下進行著精準耕種,這是古人無法幻想的場景。景色雖殊,春耕里的等待如故,“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勤勞猛進歷久彌新。在春天里耕種期望、辛勤耕耘,且待金秋時節,一起迎候“稻花香里說熟年”的盛世圖景。
?。ㄗ髡邌挝唬赫憬髮W我國古代書畫研討中心)。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1日 11 版)。
共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