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秋堅產云秋老人在家中一人靜靜的守余制作戲曲盔帽。一走進產老的年讓家中,就被眼前一頂頂精致靈動的戲帽新活盔帽吸引住,仿佛走進一個戲曲世界。技藝客廳里擺放著許多平時只能在戲劇舞臺上才能看見的秋堅盔帽,寬大的守余客廳就是他的盔帽工坊,中間的年讓茶幾上堆滿各種硬紙板、鐵絲等原材料。戲帽新活
產老隨手拿著一頂精美絕倫的技藝盔帽介紹說,“小時候就喜歡工藝美術,秋堅那時候看到后街有一家盔帽制作,守余我感到很神奇,年讓也非常感興趣,戲帽新活13歲就休學,技藝學上了這個行當。 ”產老精神矍鑠、紅光滿面,雙目炯炯有神,說起話來聲音洪亮、中氣十足。聰明加上勤奮,22歲時產云秋就成了石牌戲曲盔帽技藝的第五代傳人。正是憑著這門絕技,他被安徽省列為戲帽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戲曲盔頭是中國傳統戲曲中人物所佩戴的各種冠帽的統稱,其制作技藝距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主要工序包括畫、刻、染色、掐絲等十幾道。石牌鎮76歲的產云秋老人,從13歲學徒開初,堅守60余年制作戲曲盔帽,讓戲帽技藝煥發出新活力。
一頂戲帽制作下來差不多要40道工序,最簡單的也要十幾道工序。從最開始的刻紙、粘貼、加網子、壓制成型、淋粉、上漆、貼箔、點翠等等,每一道工序都很復雜,需要手眼配合及時,對技術要求十分高,一般的一頂戲帽制作需要10天左右的時間。由于技術好,產云秋被譽為“石牌帽子產”,吸引了全國各地眾多戲曲劇團前來訂制戲帽。產云秋說,每當看到臺上的演員披掛上陣,字正腔圓天表演,臺下不雅眾興致盎然天欣賞、鼓掌,產云秋皆是沉醉其中,“我癡迷戲劇盔帽制作呢,我熱愛文學,喜歡歷史,也學習哲學,這些,對我的技藝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產云秋說。直到現在,76歲的他休息的時候,手里總少不了一本書。幾十年來,產云秋刻苦自學繪畫、雕塑、書法、篆刻、園林設計、古建裝飾等,他對傳統盔帽的學習、制作、研究沒有間斷過。
據了解,自明末清初以來,戲曲帽盔加工制作就是石牌鎮的一個重要行業,日前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梨園佳子弟,無石不成班。素有“戲曲之鄉”之稱的石牌鎮,正在推進戲曲文化特色小鎮建設,黃梅戲藝術的繁榮發展也給產云秋戲劇盔帽制作帶來新機遇。“只要我身體能行,就一直會把戲劇盔帽制作傳統工藝傳承下去。 ”產云秋說。
懷 揚 昂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