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良卿號創建于清咸豐五年(1855年),余良卿“余良卿”號是安徽安徽省著名的老字號中藥企業,“余良卿”膏藥的省著創始人為余性庭,由于歷代余良卿人秉承“扶貧惜弱,老字誠信濟世”的號中宗旨,精心創業,藥企業號使余良卿招牌歷百余年而不衰,余良卿產品暢銷于國內外。安徽被譽為安徽“三珍”之一的省著傳統產品“鯽魚膏藥”(現名余良卿膏藥)因其獨特優良的療效而有“神仙鐵拐李賜藥方”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
余良卿膏藥的老字創始人余性庭,原世居安徽省桐城余家灣,號中為鄉里中醫,藥企業號善制藥,余良卿后舉家遷居安慶,安徽并在安慶城內擺攤出售膏藥。省著清咸豐五年(1855年),開設余良卿號膏藥店,家店不分,自制自銷。
初創時期,因膏藥療效卓著,當年在安慶發間流傳著“鐵拐李下凡,神仙賜偏方”的傳說。據傳,鐵拐李化為爛腳跛子乞丐下凡,來“余良卿號”醫腿,常住在余良卿幾個月,得到了老板悉心照顧,精心醫治;乞丐被老板濟世惜貧,講求醫德的精神所感,在一個嚴冬的冬天早晨,乞丐忽然走了,走時留下鮮荷葉一張,活鯽魚一尾,囑店家投入藥鍋,熬制膏藥。店主遂將膏藥取名為“鯽魚膏藥”。余良卿號從此名聲鵲起。
1884年,余鶴笙接管膏藥店,余良卿膏藥的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生意開始好轉,因余鶴笙諳熟中藥,經苦心鉆研,改進了膏藥配方,將主要成份鉛丹改為-和麻油煎熬,同時,攻克了膏藥的“老”、“嫩”、和粘性不強等技術難題。使得熬出來的膏藥粘性強、封閉好,貼在患處不會移動,也不傷皮膚,起到滋潤、防腐和收斂的良好作用,愈后不留疤痕,對瘡癤、凍裂、濕疹均有良好療效,并且價格低廉,使用方便,深受勞動人民歡迎。贛南一帶群眾不僅用于外貼,有腹痛者刮取適量膏藥油化水吞服,亦能見效,因而聲名遠播。
1894年至1932年,余良卿膏藥店達鼎盛時期,除主銷“鯽魚膏藥”外,還制售虎骨追風酒、風損膏藥、吹耳散、下疳散等、年營業額達銀幣4萬元。
1933年前后,由于帝國主義買辦資本的擠壓,國內局勢動蕩以及假冒偽劣產品的沖擊,生意黯然,店主余永年(余鶴笙兄長之子)-將店屋出典與人。1938年,余良卿店主余達謨(余永年之子)悉數攜帶店內現金及財物出走。安慶老店難支撐,抗戰勝利后,余達謨遷回安慶舊址復業,并將1933年出典的店屋完全贖回,然而內戰時期,該店只能維持慘淡經營。
1949年以后,余良卿逐漸恢復了生機,1953年總產值升為8萬余元,同年“鯽魚膏藥”改名為“余良卿膏藥”。1955年,余良卿號實行公私合營,并易店為廠,改為“余良卿膏藥廠”,從而結束了前店后坊、自產自銷的歷史,主要產品為“余良卿膏藥”。1965年,新產品“活血止痛膏”(橡皮膏)取代了黑膏藥的傳統地位,成為主要產品,填補了安徽省中成藥生產的一項空白。1966年,年產值首次突破百萬大關。
1980年至1993年,企業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廠房、設備不斷更新,企業管理日益現代化,先后完成近10項技改工程,先后推出20多個新品種。麝香鎮痛膏榮獲國家醫藥局和國家中醫藥局優質產品稱號,活血止痛膏、接骨靈貼膏、康膚酊等先后被評為省優產品,麝香大王膏、酸棗仁合劑、蠶鹿口服液、風寒咳嗽顆粒等也頗受國內外用戶歡迎。
2001年8月,余良卿與民營高科技企業——安徽安科生物股份公司聯姻,徹底轉換機制,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致力于中藥現代化事業。歷經風雨滄桑的百年老字號,將秉承獻愛心、濟蒼生宗旨,續寫新篇章。
信息來源: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