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司心鵬 報道
近日,文濟南特殊教育中心組織工藝美術專業高一、數學殊教高二的也可育中樣學生開展了“傳統文化與數學”主題活動,活動的姓濟心跨學科主題是:共同探索數學與傳統文化的交融之美。教務處主任王玉玲和聽障職專數學組全體教師參與了活動。南特
活動在熱烈的氛圍中拉開帷幕,2024級工藝美術專業的文姚以融和馬鑫鑫同學,為大家帶來《詩韻與數理的數學殊教交響》的PPT展示與講解。首先,也可育中樣她們拋出了互動問題:“古代有哪些數學書籍?”“現在仍在沿用的姓濟心跨學科數學傳統歷法有哪些?”,這些問題迅速點燃了現場氣氛,南特同學們積極思考,活動踴躍回答。文《孫子算經》《九章算術》等經典著作被一一提及,數學殊教現今仍在沿用的也可育中樣二十四節氣和“農歷”,體現了數學在傳統歷法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古詩的平仄交替,恰似周期函數的規律起伏。李白筆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三千尺”運用數量級夸張,讓瀑布的磅礴氣勢撲面而來;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字句間的對稱與數學的幾何對稱異曲同工。此外,幾何圖形在詩詞中詩意映射,“月上柳梢頭”的圓形之美、“大漠孤煙直”的直線與垂直之美、“遠上寒山石徑斜”的平面與空間關系,以及《詩經》的重章疊句,暗含了數列規律,層層遞進如等差數列。這些都充分展示了詩詞中蘊含的數學之美,讓同學們深刻體會到詩詞中的數學之韻。
2023級工藝美術專業的任淑萍和蔡中陽,帶來的《傳統建筑中的幾何之美》展示同樣精彩。三角形在亭子屋頂木構架承重、矩形在四合院窗戶采光、圓形在福建土樓通風口通風設計中的巧妙應用,讓同學們看到幾何形狀在建筑設計中的實用性。而方圓結合的建筑,如蘇州園林建筑、四合院月亮門,以及天壇地壇體現的“天圓地方”觀念,象征著天地和諧、陰陽平衡,承載著古人對宇宙和人生的思考。還有榫卯結構相互咬合,無需一釘卻能讓建筑物千年穩固,這讓同學們對建筑結構中的幾何智慧贊嘆不已!最后,張鈺錦老師為同學們解釋了“形”和“體”的區別,并帶領同學們展示了自己繪制的素描作品。
此次活動打破了學科界限,讓同學們認識到數學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連;數學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中華文明千年傳承的血脈,是中華文化中最優雅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