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文化古稱汝陰、潁州、阜陽順昌。性文這里民淳風和,化磁鐘靈毓秀,文化在歷代文人的阜陽書寫中變得日益豐盈。北宋名相蘇頌稱其“善郡”,性文大文豪蘇東坡稱其“士風備于南北,化磁人物推于古今”,文化清康熙《潁州志》也說其“靈秀斯鐘,阜陽賢豪夙素宦游,性文俊才時多蔚起,化磁其稱文獻之邦,文化由來久矣。阜陽”千百年來文化精英輩出,性文無數文人墨客流連駐足于此。當今,有不少高校坐鎮阜陽,還有各層級文化藝術、文學機構的支持,使得這座原本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的城市,構筑起更優質的文化生態。2024年,阜陽城市圈被納入安徽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標志著阜陽在更大范圍得到認可。同年,“淮河文化公園(阜陽段)”及“淮河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的成立,更有助于挖掘區域文化資源,鍛造文化阜陽品牌和標識。因此,我們應重新認知文化阜陽形象。
文化阜陽的特性
阜陽地處淮河岸邊,有自己的文化特性,歷經千年滄桑的演進,經歷過政治、經濟、文化、戰爭等種種劇變,但蘊藏于阜陽骨子里的淮河文化,因其守正新變曠達的性格,依然在歷代阜陽文化人的潛意識里堅定默默地傳承著,持續不斷地融合中原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之精髓,在增添新的文化元素的同時,不失原本的文化內蘊,使得阜陽城市之光在多元互動中熠熠生輝,散發出濃濃的書香之氣,彰顯出潁淮文化藝術的魅力,凝聚著古老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高尚品質。這需要廣泛提倡和大力宣傳。進一步說,隨著信息的發達,特別是新媒體強有力的推動,這座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更為世人關注。
阜陽擁有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其主要因素顯然是其古往今來在文學、文化藝術上創作出的獨特成就。阜陽自先秦以來,群賢輩出,會聚的文化精英可謂濟濟一堂。老子、莊子、管子以怪誕玄妙的哲理奠定了阜陽文化的深邃哲學底蘊。魏晉時期的曹氏父子、竹林名士以慷慨任氣和率真任誕的風度培育豐富了阜陽文化的新變精神和曠達個性。尤其是唐宋,由于名絕天下的潁州西湖之魅力,晏殊、歐陽修、蘇軾、蘇頌等先后知潁,泛舟觴詠,留下眾多吟詠潁州西湖的佳作,如“大千起滅一塵里,未覺杭潁誰雌雄”。之后,金代黨懷英、明代屠隆、清代黃景仁等,無數名臣顯宦、騷人墨客,皆流連于潁州西湖,留下膾炙人口的詩文,潁州西湖之令姿裝點了文化阜陽。在阜陽生活工作過的現當代文化名人臧克家、姚雪垠、嚴陣、陳登科等吟詩淮水上,行走潁州地。從阜陽走出的著名文化學者常任俠、呂霞光、戴厚英等,魂夢故鄉情,灑筆頌潁韻。本土文化藝術名人黎國琛、李伯英、劉子秀、徐瑛等妙筆描繪生機勃勃的文化阜陽。郭立仙、高潔、孟影等藝術家以精美的戲曲展示文化阜陽形象。正是這些古今文化精英,將自己對阜陽的體悟以高超的詩藝進行物化,使其文學藝術品成為文化阜陽的一部分,營造出濃厚的阜陽人文氛圍。自由的想象與凝固的回憶共存,現代性與歷史性共生,使文化阜陽更加多姿多彩、絢麗璀璨。
如今,阜陽本土的中青年文化才俊,在社會、經濟發生重大轉型的環境下,在上述多元文化元素的“化合”之下,展露才華,拓展寫作視域,其文本表現人性的維度更為廣闊,其格式更為新穎,不斷地嘗試文化創作的新思路,且日臻成熟練達,獲得許多殊榮與獎項。這些與阜陽有著密切關系的俊才,雖然風格各異,卻展現出不同歷史時期“善郡”的青春氣質。綜觀現當代阜陽文化,受“善郡”熏陶的幾代優秀文化學者,始終懷有審美之心,通過有個性、有氣質、有才情的審美書寫,發掘歷史、現實、人性的圖景。這些文化氣度,皆與“善郡”守正新變曠達的文化性格息息相關。
文化阜陽書寫與研究的互動共生
在文化阜陽、文化研究與文化名人之間,有著“共生”“相互成就”的關系,這體現在文學研究和評論所帶來的良好文化生態對作家創作的促進。當然,起飛于阜陽的有成就的作家,也為評論家提供了文本資源。研究者從學術、評論的維度,在學理上發現作家審美內涵,探究作家自覺的審美選擇,發掘現實的靈魂奧秘與精神文化真諦,最終通過阜陽作家及其文本的闡釋,使“善郡”阜陽形象更具有鮮明的文化藝術性。
阜陽作家,人才濟濟。阜陽文藝評論家對阜陽作家作品進行個案研究的文獻成果豐碩:有學者以“問題意識”為導向,對阜陽作家進行綜合研究;有學者對阜陽傳統文化進行學理上的綜合梳理,撰寫成《阜陽文化史》及有關潁州西湖研究的學術成果;有學者對阜陽歷史文化名人的成果進行點校注釋;更值得關注的是阜陽日報社編撰出版的《歲月如歌》《俯瞰潁淮》《潁淮之光》等,全方位、圖文并茂地展示阜陽文化守正新變曠達的精神風貌。可以說,阜陽文化學者始終堅守文化審美,勇于探索,守正創新,揮灑筆墨,描繪潁淮風光,謳歌文化阜陽。
長期以來,文化阜陽重視文學評論隊伍的梯隊培養與建設。從成名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并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達到巔峰的老一輩阜陽文化學者,到成名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現今阜陽文化研究領軍人物,再到近年來活躍在阜陽文化藝術界的青年文化新秀,他們之間都存有文化傳承上的代際關系,即從文學創作、治學思想到評論理路,無不體現出阜陽的人文精神。這讓阜陽的文化藝術評論和文學創作攜手并進、和諧發展。
文化阜陽的文化磁場
阜陽文化的繁榮,與本土的歷史文化環境緊密相連,與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傳承息息相關。阜陽文化的重要載體《阜陽日報》《潁州晚報》所開設的相關副刊,坐落在阜陽的多所高校學報和科研機構,都密切關注當代阜陽作家和文藝評論家的成長,給予強有力的扶持,不僅刊發文學藝術作品,也發表文藝評論及學術研究成果,為展示其文學才華提供廣闊的平臺。這使作家與評論家之間產生共振共鳴,促進阜陽文化生態的進一步優化,形成文學創作與文藝評論的良性循環。此外,阜陽各層級的文化管理機構、文化團體、圖書館、文化媒體和社會上的文化學術活動,也重視阜陽人文環境的優化,重視人文學科的研究和宣傳,為本土文化學者提供更多機會發表自己的聲音,形成互動共生共存共榮的“文化磁場”。
與此同時,阜陽文化原本所擁有的品質,在發達迅捷的信息推動下,更容易深入千家萬戶。顯然,傳統的文化平臺有機地融合新技術,促進文化藝術廣泛傳播,這也是文化阜陽守正創新的重要方式。上述所提到的各種報刊及學術平臺乃至文化機構,也通過現代技術延伸到各個層面,讓更多文化學者通過大眾媒介了解阜陽文化的繁榮景象及其發展勢頭,讓大眾讀者感受到“文化善郡”的活力。
這種對傳統文化新的鏈接方式,直接展現出現當代“文化阜陽”的魅力,向人們詮釋它何以成為“善郡”的內在外在動因。在紙質媒體的基礎上,增加視覺和網絡媒介手段,這一轉變不僅富于娛樂性,又將文化的深層意蘊引向快捷性、普及性傳播,增加新的可供我們進行文化反思的維度與空間,形成對現實生活的審美新狀態,展示文化阜陽守正創新的特性。顯然,這是新時代給予文化阜陽的一次機遇,它借助這種新媒體的渠道走得更遠,從文學書寫、文學評論的維度,演繹城市文化的新風貌新姿態,深化人們對“善郡”阜陽特性的體悟,感知其神韻。畢竟,新媒體的讀、聽、看等多元技術手段,尤其是具有強大渲染力和色彩感的視頻等,其迅捷、簡便、生動等特性可以吸引更多人的眼球,更有力地展現“文化阜陽”的軟實力,全方位、立體化構筑更具有文化魅力的“文化阜陽”性格與文化生態。概言之,文化藝術構成了阜陽深處不可忽視的力量,守護著“文化阜陽”生生不息的文明。(魏宏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