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市蕉城區飛鸞鎮積極探索“中心村黨委”開展形式助力村莊復興。寧德
黨建引領 強村富民。蕉城
東南網2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尤方明 通訊員 林友斌)元宵節前夕,黨建寧德市蕉城區飛鸞鎮碗窯村迎來一批批游客,引領欣賞舞“碗板龍”鬧元宵,強村在大坑龍窯窯址接觸前史留傳的富民溫度,在別具特征的寧德古民居“匣缽屋”間感觸年月的痕跡,在美麗院子內體會傳統非遺“白眉青獅”的蕉城魅力……這座“閩東陶瓷第一村”正在黨建引領下開放出新的活力。
把底層黨組織建好、黨建建強是引領推動村莊全面復興的要害之舉。近年來,強村飛鸞鎮黨委深化黨建引領傳統文明開展、富民積極探索“中心村黨委”開展形式、寧德大力推動黨建特征品牌建造,蕉城使這座依山傍海的黨建鄉鎮走出一條復興路。
黨員作榜樣。
碗窯古村煥活力。
明末清初,碗窯村先民從閩南一帶遷徙而來,沿溪而居,開荒拓業,以制碗燒窯、經商海運為生,該村故名喚“碗窯”。
行走在碗窯村,數口古窯址、作坊鋪訴說著從前的昌盛。2019年,碗窯村獲評第六批省級前史文明名村。行至大坑自然村,一座龍窯映入眼簾。據碗窯村黨支部書記蔡承鸞介紹,這座古窯以斜臥似龍而得名,為區級不行移動文物。持續前行,里窯自然村的座座“匣缽屋”不由奪人眼球。匣缽,本是制碗時裝載泥碗坯的容器,在祖先遷入碗窯時,因缺少生產工具,難以加工石頭、磚塊,便將匣缽變廢為寶,代磚壘墻,然后構成了這一共同景象。
不過,跟著年月更迭與經濟開展,陶瓷手工業逐步跟不上年代的浪潮,碗窯村也逐步衰敗。
何故重振舊日榮光?建強黨支部戰役堡壘是要害。經過協商,碗窯村“兩委”決議以村莊人居環境整治舉動為切入口,打造夸姣家鄉。蔡承鸞首先整理出自家的曠費地,將其打造為鄉民休閑、文娛的好去處。正是因為黨員干部“亮身份、作榜樣、立標桿”,鄉民紛繁呼應,構成環境衛生整治“同心圓”。“咱們將堅持傳統、傳承、立異三位一體,依托村內古窯文明,建造陶藝體會館和展現館,打造特征商業業態,使百年龍窯重煥光榮。”蔡承鸞說。
造特征品牌。
奏響山海共識曲。
在飛鸞鎮,屹立著一座鳳凰山,旖旎風光引人入勝。鳳凰山麓周邊,嵐口村、梧埕村、連順村以圍住之勢盤繞,地形崎嶇,坡嶺連巒。據飛鸞鎮黨委組織委員鐘閩潔介紹,前期,三村因為村內事務無人牽頭,鄉民缺少凝聚力,且地處偏僻、土地曠費,村里年輕人紛繁外出務工、經商,村中多是留守兒童和空巢白叟。
窮則思變。飛鸞鎮黨委牽頭三村樹立嵐口中心村大黨委,由嵐口村帶頭開展,梧埕、連順二村共同進步,完成抱團開展、聯合復興。
環繞休閑旅行這一中心工業,當地樹立寧德市鳳凰山旅行開發有限公司,先后建筑參觀棧道兩期,開始構成旅行閉環線路。上一年,鳳凰山景區零碳爬山旅行步道建造項目正式開工,首要建造5公里零碳步道、觀景渠道、棧橋等休閑旅行設備,打造集休閑旅行、戶外運動、零碳展現、參觀拍攝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旅行目的地。
一業興帶動百業旺。三村別離安身實踐,加速培養村莊特征工業。嵐口村實施村莊土地流通,以水蜜桃、貢柑栽培為抓手,處理20余名家庭困難農戶作業。梧埕村經過按類劃片,完成農業栽培與旅行參觀有機交融。連順村經過金觀音、油茶栽培找到促進增收的新途徑。到2023年末,三村均勻村集體經濟收入達41萬元,較2020年增加近3倍。
當“中心村黨委”試點建造初見成效,飛鸞鎮也正在積極探索將這一形式仿制至鎮域內另一座高聳山峰——白馬山地塊,以激活當地黨支部開展力氣,打造白馬山庫區旅行聯合體。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飛鸞鎮的另一特征,在于水產。金盛水產是一家年產值達10億元的外向型要點龍頭企業。在金盛水產董事長尤信情看來,黨建作業是公司根本作業的“壓艙石”。他舉例說,正因一次黨員大會上的及時事務溝通,才促進公司引入技術水平世界搶先的烤鰻生產線,協助企業往精深加工方向轉型。前不久,金盛水產精深加工智能化生產項目(一期)已正式竣工,正式投產后,該公司將新增年加工黃魚鲞、凍蝦等水產品1.5萬噸的才能。
“咱們將堅持黨建特征亮點打造,深化傳統村落維護、樹立完善非公企業黨建作業演示渠道、推動山海協作新跨過,以點促面,推動村莊全面復興。”飛鸞鎮黨委書記黃楊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