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的珠澳珠海珠海,海風裹挾著咖啡香掠過寫字樓玻璃幕墻。家親錦繡在珠海國際金融大廈的共筑共繪會議室里,澳門女孩郭嘉琪正用指尖快速滑動平板電腦,強國青年青春將甲方需求轉化為創意方案;華發集團的夢丨戰略運營部內,劉穎欣對著滿屏經濟數據凝神思考;而在珠海格創科技的澳門智慧園區,陳昊揚仔細研究著國產化運維系統,畫筆電子屏的雙城藍光照亮他專注的面龐——2025年澳門青年珠海暑期實習計劃正在這片熱土上展開生動敘事。
25名澳門青年如同25顆躍動的珠澳珠海火種,以實踐為炬,家親錦繡照亮珠澳融合的共筑共繪嶄新圖景。
雙城如一城:
生活圈層的強國青年青春水乳交融

下午6點的澳門橫琴口岸,車輛有序通關。畫筆澳門大學學生郭嘉琪放學后輕車熟路地過關回珠海,手機導航顯示:28分鐘后抵達小區。“小時候我以為珠澳是一個地方,哪怕現在知道這是兩個城市,我依舊覺得雙城如一城。”她笑著轉動方向盤。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她就是住在珠海、學在澳門的跨境學童,從父母接送到自己開車,每天在拱北口岸過關,是她的日常。
近年來,新的口岸逐漸開放,旅客分流,她的過關體驗越來越“絲滑”,拱北、橫琴、跨境工業區、港珠澳大橋、青茂5個陸路口岸織就的“通關網絡”,讓她的雙城上學路就像同城學子一樣便捷。
今年暑假,她也在珠海投遞了實習簡歷,一份市場部的工作和她傳播學的專業十分契合,她也因此開始了將“雙城基因”轉化為工作優勢的“打工記”。“澳門視角能幫我捕捉一些項目的文化觸點,珠海快速的工作節奏又能鍛煉我敏捷的思維和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能力。”郭嘉琪說。
在實習的將近一個月里,她對于內地公司運作有了更深的認識,珠海也不再只是一個吃飯休息的地方,更成為了承載她事業夢想的理想之家。
產業交響曲:
1+1>2的化學反應

華發集團的工位上,清華大學學生劉穎欣正在繪制“文旅板塊產業圖譜”。“一開始我根本無從下手,因為變量太多,也不知道對標企業怎么找。”劉穎欣說,“后來實習導師給我們具體的方向,幫我們一步步完善,才有了現在這個樣子。”她相信導師說的話,這份報告真的可以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
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劉穎欣把她的簡歷投給了華發集團戰略運營部。她認為,戰略運營部的核心任務是關注國家或者地方出臺的政策,以及不同業務板塊近十幾年、二十年的走勢,從而制定未來的發展規劃。這可以讓她直接了解到國家政策和企業決策是如何緊密關聯的,為她將來投身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打下基礎。
“我從小在澳門長大,知道過去澳門的經濟支柱較為單一,2023年,澳門公布首個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是澳門年輕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劉穎欣說,“不同產業之間不是簡單地相加,而是像珠海和澳門兩座城市一樣,發揮出‘1+1>2’的效果。”
人才生態圈:
灣區梧桐引鳳來棲

傍晚的格創科技燈火通明,剛剛隨導師參觀完華為智能機房回到公司的澳門實習生陳昊揚依舊回不過神來,無人巡檢機房的自動運維設備讓他深受震撼:“機器運作的每一個響聲,在我聽來,都是國產化自主創新的心跳。”
陳昊揚是華南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生,這次實習讓他看到了珠海這座城市打造“灣區智核”的決心,也看到了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在信息工程領域深造后,他將優先考慮在珠海加入本土科創企業,參與智慧城市建設或跨境數字服務項目。
實習期間,陳昊揚參觀了珠海高新區的一個產業園區,園區為給創業青年提供一塊錢一平米的低價租金。他還通過珠海臺港澳事務局了解到了其他的一些補貼和人才住房政策,這都令他心動不已。
“十幾年前爺爺帶我摸魚蝦的地方,現在長出數字經濟森林。”陳昊揚看向窗外,動情地說。
當落日為情侶路鍍上金邊,海風吹起郭嘉琪的頭發,劉穎欣抱著的華發企劃書翻動如白鴿振翅,陳昊揚面朝窗戶的格創工牌反射著微光。他們的故事,是珠澳雙城既有“物理聯通”又有“化學融合”的鮮活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