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壁畫作品《百鳥朝鳳》。鳳陽鳳畫
鳳畫省級非遺傳承人吳德椿與徒弟謝冬梅。肥情
謝冬梅悉心傳授鳳畫技藝。鳳陽鳳畫
近日,肥情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壁畫作品展開展,鳳陽鳳畫由安徽省美術家協會選送的肥情大型壁畫《百鳥朝鳳》成為亮點之一。而這幅壁畫正是鳳陽鳳畫取材于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鳳陽鳳畫”。其實,肥情鳳陽鳳畫與合肥頗有緣分。鳳陽鳳畫省級非遺傳承人吳德椿正是肥情合肥人,近年來鳳陽鳳畫也多次來到合肥展出,鳳陽鳳畫將安徽優秀的肥情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尋源
鳳畫的鳳陽鳳畫“前世今生”
鳳陽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建立鐘離子國,肥情隋開皇二年稱濠州,鳳陽鳳畫歷經唐、宋、元各朝不變。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于洪武七年(1374年)取丹鳳朝陽之意,為家鄉賜名“鳳陽”,一直沿用至今。而“鳳畫”就是流傳于鳳陽地區以畫鳳凰為主題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吉祥畫種,又稱龍鳳畫或畫鳳凰。它和天長的天官畫、靈璧的鐘馗畫并稱“皖北三絕”。2006年,鳳陽鳳畫被列入首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鳳畫是如何起源的呢?《鳳陽縣志》中記載了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在家鄉鳳陽建造起一座皇城,叫“中都城”。皇城建成后不久,忽然有一天從天邊飛來一只五彩斑斕、金光閃閃的鳳凰。伴著鳳凰清越的鳴叫,天上祥云繚繞、空中香風陣陣,鳳凰繞城一匝后,停在城南一座小土山上。全城百姓爭相觀看,嘖嘖嘆奇。人群中有一位嫻熟的畫工,順手將鳳凰翱翔和起落的形態用筆畫了下來。此后,他開設畫店,招收學徒傳授技藝,專以畫鳳為業,漸漸形成傳統。據說,該畫店還曾挑選鳳畫精品進奉給朱元璋,后宮嬪妃每每焚香祭拜,祈求富貴吉祥。從此,象征吉祥如意的鳳畫便在鳳陽古城彼此傳閱、爭相臨畫。
“鳳凰鳴兮,于彼高岡;梧桐出兮,于彼朝陽。”鳳凰自古以來就是吉祥美好的象征,鳳畫因其有吉祥寓意,深受老百姓喜歡。至于鳳畫中鳳凰的造型,既傳承了古代神話傳說典故,又吸納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精華;既有600余年的歷史積淀,又時時融入各代鳳畫藝人的創新,堪稱文脈清晰、淵源久遠。
鳳陽鳳畫經歷代藝人不斷創造,逐漸形成一套獨特的傳統藝術風格和陳式,其鳳凰造型必須是“蛇頭、龜背、鷹嘴、鶴腿、如意冠、九尾十八翅”等,聚集了百鳥之長。在繪制技法上,以民間工藝色彩為主,并吸取了工筆花鳥畫的勾線敷色技法,又兼蓄年畫通俗畫風,有“五彩、素彩、水墨”的色彩表現手法,能做到雅俗共賞。鳳畫的題材很多,其中有丹鳳朝陽、百鳥朝鳳、帶子上朝、五鳳樓、龍鳳圖、鳳攆麒麟、百鳥獻壽、四扇屏等傳統佳作,因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發展
鳳畫與合肥的緣分
鳳畫誕生于明初,繁榮于明清兩代。據記載,明清時期,鳳畫的創作和發展都呈現出繁榮之勢,在鳳陽城內府東街有鳳畫店數十家,畫師百余名,他們在府東街聚集創作,故人稱“鳳凰街”,后因戰亂逐漸蕭條。
鳳陽府在當時管轄九州、十八縣,又是中都所在地,位于淮河岸邊,交通便捷,十分繁華,外來趕考的文武舉子、往來的商賈以及瞻仰帝都的游客,離去時都喜愛買些鳳畫帶走。此外,鳳畫也常作為饋贈的禮品,流行于親友之間。光緒年間的《鳳陽府志》中提到:“四方賓客所至,踵而購者,歲猶不下千百萬紙。”黎民百姓更是喜而愛之,據鳳陽知府吳振域在《養吉齋余錄》卷十中記載:“當時鳳陽有一個迷信說法,每年所畫的千萬個鳳凰中,其中必定有一個是‘仙鳳’。這張‘仙鳳’若被哪家得了去,這家必有大吉,因此,鳳陽百姓爭相購買,希望能購得這張‘仙鳳圖’。”
新中國成立后,為拯救鳳畫藝術,鳳陽縣請來李鳳鳴、王德鑫、華先榮等老藝人專門作畫,與全國著名畫家葉淺予、陳半丁等老畫家共商繪畫之計。1964年,李鳳鳴與其他人合作的巨幅鳳畫《祖國頌》參加了全國美展,鳳畫迎來發展的春天。1983年,鳳陽成立了“鳳畫美術協會”,鳳畫創作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
這里就不得不提到“鳳陽鳳畫”省級非遺傳承人吳德椿,正是這位合肥人把鳳畫這一民間藝術發揚光大,并培養了更多的鳳畫新秀。
吳德椿自幼酷愛繪畫,1969年從合肥調至鳳陽工作后,便對鳳畫一直癡迷至今。先后師從裴家同、鮑加、張發根、王濟美、翁元璋、柳新生以及王碧梧、童雪鴻、孔小瑜、申茂之等人。跟隨這么多業內名師學藝,漸漸地,他從最初的愛好者,進而成為鉆研者、傳承者。多年來,吳德椿一直活躍在鳳陽鳳畫的舞臺上,為鳳畫的發展盡著自己最大的努力,每個時期都有代表之作,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較高的藝術價值。其作品曾多次參與市、省、國家級展覽并獲獎,1984年吳德椿作品《鳳陽民歌唱鄉情》入展第六屆全國美展,2018年吳德椿創作的《大包干鳳還巢》鳳畫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為了進一步弘揚鳳畫這一民間藝術,吳德椿于2009年初組織成立了“中國鳳陽縣鳳畫研究所”,免費傳授鳳畫技藝,從其學者甚眾,培養了一批年輕的鳳畫學員,擴大了鳳畫創作隊伍。他的許多徒弟在藝術創作中,積極探索一條從傳統走向現代之路,無論是從技法、理念,還是內涵上,都在謀求創新,把鳳陽鳳畫進一步發揚光大。
傳承
古風新韻看“鳳畫”
此次入選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的大型壁畫作品《百鳥朝鳳》,由著名畫家、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謝宗君領銜創作,張道全、謝冬梅、王二平、支德寧四位藝術家聯袂創作,歷時逾一年完成。其中,鳳陽鳳畫代表性傳承人謝冬梅正是吳德椿的得意門生。
1991年,謝冬梅畢業于滁州師專美術系,熱愛鳳陽鳳畫藝術的她,2008年正式拜吳德椿為師,潛心研習鳳陽鳳畫技藝多年,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十多年來,她繼承傳統技藝畫法,創新方法,在鳳畫中融入油畫、國畫、裝飾畫和剪紙等藝術表現手法,創作百余幅鳳畫新作,頗富時代氣息,受到美術界專家的青睞和群眾的廣泛好評。
“鳳陽鳳畫獨特之處主要體現在造型上,即蛇頭、龜背、九尾十八翅等。其清晰體現出不同的民間美術傳統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同的群體心理這一特征,也展示出它的發展與文化傳承和歷史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據謝冬梅介紹,鳳陽鳳畫是中華民族鳳文化歷史發展活的化石和見證,其蘊涵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個性、民族氣質是豐富的、多元的、深厚的。
如今,鳳陽鳳畫同鳳陽花鼓一樣,是鳳陽當地響亮的文化名片。“傳統不能丟,時代精神不能少。要發展就要創新,這是落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的擔子。”謝冬梅說,傳承鳳畫要與時俱進、求變求新,在保證經典題材和精髓不變的情況下,既要在形式上吸收國畫、油畫的技法,包括借鑒刺繡、青花瓷等藝術表現手法,又要在內容上追求時代氣息,符合當下的審美要求。
近年來,鳳陽鳳畫多次來到合肥,走進校園等地方,開展形式多樣的鳳畫知識講座、為廣大學生傳授鳳畫技藝,在非遺的傳承交流中提升年輕一代的文化自信。“文化需要傳承,才有發展。鳳畫同樣亦然。幸好鳳陽有這么多孜孜以求的傳承者,在傳承和創新的融合交匯中煥發出新的生機,鳳陽鳳畫的未來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謝宗君這樣評價道。(王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