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晚,時隔由昭通市文化館精心搶救復排、近年整理提升的昭通早贊苗劇小戲《早贊與半趕》,在昭通市文化藝術劇院完成了本次苗劇展演的苗劇最后一場演出,這部沉淀了近70年的半趕民族藝術瑰寶,以全新的煥新回歸面貌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聽盛宴。
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地方劇種中的舞臺一員,苗劇巧妙融合了苗族民間文學、時隔音樂、近年舞蹈及民俗等多元文化元素。昭通早贊昭通苗劇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苗劇《早贊與半趕》便是半趕標志性作品。該劇改編自滇東北苗族廣為流傳的煥新回歸愛情傳說,1959年在昭通專區(qū)國慶10周年文藝匯演中斬獲一等獎,舞臺成為地方戲劇史上的時隔經典之作。
當晚的演出中,演員們憑借精湛的技藝和飽滿的情感,通過優(yōu)美的歌舞生動演繹了這段扣人心弦的傳奇愛情故事,讓觀眾深刻領略到苗族人民的智慧與勇敢、團結與善良。同時,劇中極具濃郁民族風情的服飾、音樂、舞蹈等元素逐一呈現。絢麗的苗族服飾在燈光下熠熠生輝,悠揚的蘆笙與獨特的苗歌交織成動人旋律,原汁原味的苗族舞蹈傳遞著民族活力,全方位讓觀眾沉浸式感受苗族文化的多姿多彩與深厚底蘊。
“第一次看苗劇就被深深打動,劇情里的情感特別真實,服飾和音樂更是讓人眼前一亮。”現場觀眾晁梓聞的真切感受,道出了不少觀眾的心聲。
該劇此前到魯甸、永善、彝良、昭陽、大關等地已巡演9場,吸引2.7萬人次現場觀看,收獲熱烈反響,生動彰顯了傳統(tǒng)民族藝術在當代的蓬勃生命力。此次排練與演出,獲得了云南藝術基金2024年度小型劇(節(jié))目和作品創(chuàng)作項目的資助扶持,為這一經典劇目的復排與傳承注入了重要力量。“這部劇看似體量不大,卻是昭通苗族文化傳承的大事。”導演王勇坦言,希望能以此為起點,推動苗劇成為云南少數民族劇種中閃亮的新成員。
隨著最后一場演出的落幕,本次《早贊與半趕》苗劇展演畫上了句號,但這部經典劇目所承載的民族文化記憶與藝術價值,將繼續(xù)在傳承與傳播中煥發(fā)新的生機。
昭通市文化館館長楊志坤表示,接下來將以此次復排為契機,深化民族文化理論研究,爭取更多支持,加大新劇目創(chuàng)作力度,通過更多豐富多彩的展演活動,讓苗劇成為展示昭通多元文化的亮麗窗口,助力消夏避暑旅居產業(yè)發(fā)展,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記者:馬禮瓊 劉興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