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蕪湖故事從鐵門檻開始
神山公園,講好不僅一直是蕪湖蕪湖的一處重要風景名勝,也鐫刻著諸多蕪湖城市歷史脈絡。故事這座公園內,從鐵有一處鐵門檻,門檻是開始傳說中的干將莫邪鑄劍遺跡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講好我們這座城市,乃至皖江地區的蕪湖驕傲。
一
鐵門檻位于蕪湖神山公園風景區內,故事是從鐵干將莫邪鑄劍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門檻蕪湖新十景之一“赤鑄青鋒”的重要組成部分。干將莫邪鑄劍遺址分布于大小火爐山、開始赤鑄山和馬鞍山。講好至今在這一帶還散落著淬劍池、蕪湖砥石等遺址,故事當然,這其中鐵門檻無疑是一處非常關鍵的遺址。1978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侯仁之先生曾親臨神山一帶考察,經過慎重細致地考證,侯老最終確認神山及其周圍的三座小山,就是干將莫邪當年為吳王闔閭鑄劍之地。1979年,侯老又在全國政協會議上發言,呼吁保護這一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煉鋼遺址。從此,干將莫邪鑄劍遺址逐漸廣為人知,而鐵門檻作為一處先秦時期的冶煉實地而備受世人矚目。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市有關方面對鐵門檻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并請著名書法家劉炳森先生題寫了“鐵門檻”三字,最終勒石于鐵門檻旁,彰顯了神山景區厚重的歷史底蘊。
干將與莫邪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北宋《太平寰宇記》載:“楚干將墳,在(蕪湖)縣東北九里。”《古今圖書集成》也有干將埋在“宣春城北”的記載。古宣春城即漢蕪湖故城,明代蕪湖縣城東門名為宣春門,即由此而來。清康熙年間編纂的《太平府志》則記載道:“神山在縣東北九里,與赤鑄相連。《圖經》云:‘干將淬劍于此’,上有磨劍池。”,此外,《吳越春秋》《搜神記》《晉書》《列士傳》等文獻均有記載。后來,1926年10月,魯迅先生又將這段故事演繹成《鑄劍》一文,收入在《故事新編》里。從而使這個多少帶有點浪漫色彩的傳說家喻戶曉。
干將莫邪的故事,許多來過蕪湖的文人墨客均在他們的詩文中提及此事,北宋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詩人黃庭堅就曾攜家眷隱居在神山、赤鑄山一帶,時常訪古探幽,并寫下“讀書在赤鑄,風雪彌青蘿。汲綆愁水斷,樹酷怯路蹉。玉峰凝萬象,綠萼啄群螺;古劍摩空宇,寒光啟太阿。”這里的“古劍”“太阿”即指干將莫邪鑄劍一事。明代湯顯祖當年來蕪湖時也曾寫有一首《赤鑄山》,詩云:“干將昔此鑄芙蓉,風雨千年古上松。借問閶門騰虎氣,何如江上鎖蛟龍!”說的也是干將莫邪在蕪湖赤鑄山鑄劍之事。此外,還有明代王浹的《神山》:“地僻招提靜,云凝時雨來,劍池仙跡杳,流水暗生苔。”清代袁昶的《干將試劍泉》:“泉無一日竭,劍有千年銹。喚良工淬治,光騰尚方宿。”當代孫文光的《蕪湖十詠·赤鑄青鋒》:“昔聞干將鑄芙蓉,淬劍池存識舊蹤。浩氣蕩開新宇域,千山風雨嘯青鋒。”至于蕪湖的各種地方文獻,包括歷朝修撰的《蕪湖縣志》,對干將莫邪在蕪湖鑄劍一事也均有詳細記載。如民國八年(1919)版《蕪湖縣志》就記載道:“火爐山在縣東北六里,約十五丈。有大小二座,中有一道,名鐵門檻。相傳干將造劍設爐于此,因以為名。”這段話,至今仍是鐵門檻來歷的一個關鍵史料。
二
據《吳越春秋》記載,“干將者,吳人也,與歐冶子同師……”(見《吳越春秋·闔閭內傳第四》)請干將鑄劍是吳王闔閭,此時位于吳國東南面的越國一直以吳國為敵國,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正是死于與越王勾踐的戰爭中,其后,公元前494年3月,新任吳王夫差又將越國打敗,將越王勾踐帶入吳國為仆,成語“臥薪嘗膽”就發生在這一時期。干將鑄劍可以肯定是發生于勾踐臣吳之前的事。綜合《春秋左傳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1版1印)、《吳越春秋》(岳麓書社2006年8月1版1印)等新舊文獻資料記載,干將鑄劍的時間上限應是在闔閭戰敗越王允常之后,下限應是闔閭再次發動對越國的戰爭中劍身亡之前,也即公元前510年至公元前496年的這十四年間。在這短短的十四年里,吳王闔閭終于將吳國打造成一個超級強國,而闔閭本人也躋身“春秋五霸”的行列。直到公元前496年夫差當上吳王之前,蕪湖一直處于吳、楚兩國的交替統治下,正因如此,蕪湖才有“吳頭楚尾”之說,但蕪湖一地,卻從未被越國占領過。而且,在公元前510年至公元前496年這14年中,蕪湖正處于吳國的絕對統治之下。此外,在這14年中,吳越兩國一直處于一種敵對狀態。伍子胥就曾對吳王闔閭諫言:“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因此干將在蕪湖鑄劍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干將莫邪選擇蕪湖作為鑄劍之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蕪湖附近冶煉的原料(鐵礦石)和輔助材料(石灰石)都非常豐富,而冶鐵所需的主要燃料木炭則可以通過青弋江、水陽江就近從皖南山區源源不斷地運來,使蕪湖古代的冶煉業早就名傳遐邇,從而有了“鐵到蕪湖自成鋼”的說法,遠近聞名的蕪湖“三刀”(菜刀、剪刀和剃頭刀)和鐵畫就是現成的例子。蕪湖境內富含優質鐵礦的山頭隨處可見,而且品種齊備,磁鐵礦、錳鐵礦等一應俱全,神山、赤鑄山,還有赭山,遠遠望去哪一座不是紅彤彤如烈日。所以《江南通志》云:“赭山丹赤,郡名丹陽”,再加上鄰近的銅官山、南陵縣的銅礦,馬鞍山的鐵礦,都為干將莫邪在蕪湖鑄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三
在蕪湖,關于鐵門檻的由來,民間傳說都是與干將莫邪鑄劍赤鑄山這則神話故事相關聯。干將在鐵門檻設火爐,他為吳王鑄了名劍后,應該是一件有功受獎的好事。然而干將自從鑄成劍以后,整天愁眉不解,他妻子莫邪一再問他為什么,他終于說出來了。吳王是個性疑心毒的人,他怕我再為其他國君鑄劍,因此劍鑄成后,一定要把我殺死。我想獻劍之日,就是我命盡之時,我們夫妻要永別了。干將鑄的劍是雌雄兩把,他把雄劍埋在門前的一棵松樹下面,告訴妻子,將來要偷偷傳給兒子為我報仇,便提著一把雌劍昂首怒目地走出自家大門。
當他經過神山山麓,看到了煉劍爐時,這爐是鐵做的,約有一丈多高,他注視著圍著爐走了幾圈,圓睜著眼,一咬牙,猛起一腳踢倒了爐子,爐子橫躺在地上,幾千年后,神山山麓有條黑色土埂,其硬如鐵,人們把它叫做“鐵門檻”,據說就是被干將踢倒在地的煉劍爐。
上述這一傳說,在蕪湖及其周邊地區影響很廣,1959年蕪湖日報社將報紙上“話說蕪湖”專欄的文章精選50篇編輯成冊,其中收錄的《干將造劍》一文即沿襲了明、清以來本地正史和野史上記載的這一傳說。
此外,智永和尚與蕪湖神山“鐵門檻”的故事,在民間也廣為流傳。
智永和尚(生卒年不詳),南朝、隋朝人,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書圣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后代,號“永禪師”。
智永善書,書有家法。將王羲之作為傳家之寶的《蘭亭序》,帶到云門寺保存。云門寺(原名永欣寺)有書閣,智永禪師居閣上臨書20年,留下了“退筆冢”“鐵門檻”等傳說。
智永對后世書法影響深遠。他創“永字八法”,為后代楷書立下典范。所臨《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廣為分發,影響遠及日本。即使現在,依然是書法學習的經典教材。
相傳,智永和尚曾云游至蕪湖神山,向他索要書法作品的絡繹不絕。因其在云門寺留下了“鐵門檻”的故事,加之蕪湖神山自古被傳為干將莫邪鑄劍地,因此也把神山進山的路口稱之“鐵門檻”。
說到鐵門檻,還有一件文化盛事不能不提。上世紀80年代,當時的市園林管理處主任吳肖同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他在職期間充分利用其人脈關系,先后請來許多文化名流為蕪湖景點題詞,如楚圖南為老中江橋,尹瘦石、黃葉村為赭山公園、柳春園、翠明園等,還有紅學家馮其庸、管樺(《小英雄雨來》作者,京城畫竹大家)、林散之等大師都在那個時期為蕪湖景點題寫過匾額,劉炳森也為蕪湖神山公園題寫了“鐵門檻”。作為國內頂級隸書大師,劉炳森的題字,也為鐵門檻增色不少。
干將莫邪鑄劍已是2500年前的事了,鐵門檻也沉睡得太久太久了,以至于許多原本清晰的脈絡,也被覆蓋上厚厚一層的塵埃。值得慶幸的,這些鑄劍遺址幾乎還保持著原始的模樣,今天我們看到的淬劍池也罷,砥石、鐵門檻也罷,幾乎和當年黃庭堅、湯顯祖見到的一模一樣。講好蕪湖故事,從鐵門檻開始,也許正當時!
謝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