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記者 劉佳琦 報道
在山東職業學院城市軌道學院實訓基地價值五千萬元的山東輸送地鐵駕駛艙內,一場全自動列車突發故障應急演練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職業身著深藍制服的學院準 “地鐵人” 們全神貫注地操作設備,憑借扎實的為全專業技能迅速排除故障,展現出令人贊嘆的國座軌道骨干職業素養。
作為國家 “雙高計劃” 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城市城市山東職業學院城市軌道學院以城市軌道車輛應用技術專業群為核心,余名構建起政行企校協同育人、交通技術協同發展的山東輸送創新機制,為全國 21 座城市輸送了 8000 余名技術骨干,職業在服務國家戰略、學院對接行業需求、為全助力區域發展的國座軌道骨干進程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城市城市職教奮進篇章。
山東職業學院學生在FAO模擬駕駛實訓室進行實訓
錨定國家戰略,余名鍛造軌道交通人才“主力軍”
山東職業學院城市軌道學院緊緊圍繞城市軌道車輛應用技術專業群,將自身發展深度融入國家軌道交通骨干網絡建設的宏偉藍圖,立志成為服務交通強國戰略的 “技術尖兵”。為了培養出真正契合行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學校創新提出 “逆向建構、正向實施” 的課程開發模式。該模式以行業需求為導向,聯合中國中車、濟南地鐵等軌道交通領域的龍頭企業,將行業最新的技術標準、工藝流程和操作規范轉化為生動實用的教學資源。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技術專家與學校教師緊密合作,共同編寫教材、設計課程內容,確保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無縫對接。
畢業生張勇對此深有感觸:“學校的教材就像‘崗位說明書’,里面的內容都是我們未來工作中會遇到的實際問題和操作方法,這讓我從校園到杭州地鐵的崗位實現了無縫銜接。” 而全國創新獎得主馮煒的成長經歷,更是山東職業學院訂單班人才培養成果的生動寫照。盡管是專科起點,但馮煒憑借在學校學到的扎實專業知識和對技術的執著鉆研,不僅在工作中取得了優異成績,還成功獲得了專利、發表了論文,實現了個人能力的全面提升。他用實際行動證明,職業教育同樣能助力學子攀登技術高峰,專科起點絕非個人發展的天花板。
精準對接行業脈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全自動運行、智慧城軌等新技術的不斷迭代,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為了滿足行業發展的新要求,學院首創 “校企協同、人崗適配、三階遞進” 人才培養體系。在這一體系下,學院與企業緊密合作,從招生、培養到就業的各個環節進行深度協同。“在這種培養體系下,通過對行業崗位的精準分析,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確保培養出的學生能夠迅速適應崗位需求”,黨委書記趙鳳文說。
數據顯示,近三年,學院培養的畢業生中,已有 127 人成長為地鐵公司的技術骨干和管理中堅,形成了覆蓋軌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的技術人才儲備庫。為了使課程體系更貼合行業實際,學院通過校企合作,精準定位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規格。雙方共同深入分析軌道交通產業鏈下游的運營維護、行車調度等關鍵環節,將全自動駕駛、智能調度等 “四新” 技術融入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重構了專業群 “鏈群同頻、跨崗融合” 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和 “訓賽證融通、四級遞進” 實踐教學體系。
在實踐教學方面,學院與濟南地鐵等 8 家企業合作,投入 1.1億元打造了 “軌道交通智慧實訓基地”。該基地按照 1:1 的比例還原了濟南地鐵 2 號線的地鐵真車,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實踐環境。通過 “企業導師 + 校內教師” 的雙師課堂模式,以真實場景為教學場景,以企業項目為學習載體,讓學生在真實崗位上進行實戰訓練。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得到了有效結合,供需對接更加精準,畢業生的崗位適應周期縮短為行業平均水平的50%。
山東職業學院城市軌道學院教師在青島地鐵調研
“不只學生在學習,我們老師也從未停下腳步,等我講完這堂課,明天就要去濟南地鐵學習車輛檢修了。” 城市軌道車輛應用技術專業的齊長寶老師說道。為了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學院推行 “輪企輪崗” 制度,要求教師每年至少有 1 個月駐扎在企業現場,參與實際工作,了解行業最新動態和技術發展趨勢。此外,學院還建立了專業動態評價機制,依托山東省軌道交通職教集團及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定期開展軌道交通行業產業調研。郭培謙院長說:“學校實施 ‘8215’ 畢業生回訪工程,對 80% 的畢業生連續跟蹤 2 年,10% 的學生連續跟蹤 5 年,全面獲取崗位標準迭代升級、人才需求最新動態等信息,為專業動態調整、數字化改造、智能升級提供了科學依據,確保專業發展始終精準服務產業需求”。
深耕區域經濟發展,激活城市升級新動能
在濟南軌道交通集團的運營一線,客運部站務二中心副站長蔣新月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早高峰客流組織工作。她只是眾多在濟南地鐵工作的山職學子中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在濟南地鐵運營一線的技術人員中,山東職業學院畢業生的占比高達 26%,他們已成為支撐濟南地鐵日均 80 萬人次客運服務的核心力量。
為了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學院與濟南地鐵共建 “人才儲備池”,通過訂單培養、定向委培等方式,為濟南地鐵培養了 1400 余名復合型檢修工、站務員。同時,學院還與中車四方股份共同組建了 “動車運維診斷和調試檢修” 現場工程師班,采用工學交替的培養方式,讓學生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深入企業一線,熟悉崗位工作環境和流程、了解行業發展趨勢、掌握生產一線的新技術和新理念。
由學院教授、企業工程師、技術能手構成的混編技術團隊,在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績。近三年,團隊組建了科技服務平臺,成功開發出 “碳滑板智能檢測設備” 等 4 項成果。這些成果的應用極大地降低了設備故障率,每年為企業節約維護成本超百萬元。
山東職業學院學生在寧波地鐵崗位實習
“為了更好地服務多樣化終身學習需求,我們也在與西南交大開展專本貫通培養,提升學生自身的競爭力。” 城市軌道學院院長張風琴介紹道。學院通過構建 “學歷教育 + 社會培訓” 雙輪驅動模式,不僅為在校學生提供優質的學歷教育,還面向軌道交通行業從業人員開展技能培訓,年培訓人次達兩千余人次。這一模式的實施,為行業人才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進一步提升了學院的社會服務能力。
在交通強國建設的壯闊征程中,擁有 73 年辦學底蘊的山東職業學院,正以 “鋼軌上的職教突圍” 書寫著新時代的職教答卷。山東職業學院城市軌道學院將繼續勇立潮頭,為交通強國建設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