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身份證正逢瓜果成熟季節,農產記者來到六安市金安區晶鑫葡萄園,品帶只見一箱箱葡萄擺放在小院中,上安箱子上都貼著二維碼,全溯上面清晰地標注著“安徽省承諾達標合格證”。源掃記者用手機掃描后,身份證有關該箱葡萄的農產承諾達標合格信息、生產企業情況、品帶安全生產查驗記錄等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信息映入眼簾。上安
“這張綠色農產品‘身份證’既是全溯農產品安全生產狀況的追溯碼,也是源掃農場的承諾達標合格證。”金安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工作人員高宗喜向記者介紹說:“兩者共同實現整個農產品生產過程可追蹤查詢。身份證”
追溯碼推動農產品生產透明化
選取檢測樣本、農產搗碎后加入稀釋液、品帶滴取液體樣本進行檢測……葡萄園內,檢測師邊演示邊向記者介紹:“農藥殘留檢測結果將會上傳至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最終呈現在追溯碼上。”
近年來,金安區以“三品一標”認證企業和規模以上經營主體為抓手,逐步帶動覆蓋小農戶、散戶,增加省級追溯平臺使用主體數量,目前入駐平臺企業181個。并在開展常規農殘檢測的基礎上,推廣檢測新技術,統一食用農產品檢測設備,精準檢測具體農藥參數,實現“用什么檢什么,檢什么標什么”。
農藥殘留檢測是否合格,取決于各生產主體是否做到綠色防控與農藥減量。在葡萄園種植區記者看到,大棚內的每一串葡萄都被套上了藍白色紙袋。“通過套袋、殺蟲燈、粘蟲板、除草布、性誘劑等多樣化措施防治害蟲進而實現綠色防控,所有葡萄達到農藥殘留檢測標準。”高宗喜說。
孟崗村田園家庭農場的豇豆也有同樣的“身份證”。豇豆是“菜籃子”里的“常客”,豇豆病蟲害的防治以“防”為主,以“控”為輔。該農場不僅使用防蟲網、粘蟲板等物理防控技術,還運用蘇蕓金桿菌等生物農藥,實現低殘留。
“豇豆種植一個星期后打一次預防藥、生長到40厘米引蔓上架時打一次上架藥、最后開花時打一次鞏固藥,堅持產品上市前最多只用3次藥。”高宗喜向記者介紹說。“除了農藥殘留檢測情況,我們還會把所有的打藥記錄,連同豇豆生產地點、生產時間、上市時間及保質期等生產信息上傳網站平臺,形成追溯碼。”孟崗村電商站點負責人劉蕾說。
承諾達標合格證是塊“敲門磚”
來到木南農業生態園,一條筆直的水泥路將農園一分為二,左側是波光粼粼的水產養殖區;右側是鋼架大棚蔬菜基地,主要種植小青菜、辣椒、番茄等。
夏季多降水,空氣濕度大,蔬菜病蟲害發生幾率高。木南農業生態園通過加大土壤、棚室消毒力度,采用BT生物殺蟲劑和低毒低殘留高效農藥等實現綠色防控。“同時,我們落實自檢制度,對上市的蔬菜每周至少開展兩次快檢。”生態園工作人員周前向記者介紹:“只有開具承諾達標合格證,蔬菜才能上市。”
“金安區要求每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按照規定主動開具及留存合格證,確保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產品可溯源。”高宗喜告訴記者,近年來,金安區推進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對轄區內所有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進行調查摸底、登記備案,將規模化生產經營主體全部納入監管名錄。目前,全區年開具合格證不低于3.2萬張,年帶證上市農產品至少3.5萬噸。
鄉鎮農產品快檢“第一道關口”
孟崗村田園家庭農場種植基地的翠綠大棚上懸掛著一張白底卡片,記者走近發現,卡片上標注著這批豇豆的播種與上市時間,分別是6月15日與7月25日。
“這是金安區豇豆農藥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責任卡,不僅標明了豇豆的種植戶及其聯系電話,還有相關監管負責人的信息。”高宗喜告訴記者:“全區豇豆種植0.5畝以上的主體共20家,均已建檔立卡并在鄉鎮公示,每周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快檢站會到建檔立卡戶開展綠色防控巡查不少于1次。”
在木廠鎮農產品質量安全快檢站,記者走進大廳后看到,孟崗村田園家庭農場最新一批上市的綠豇豆生產信息,正通過投影儀展示在墻上。
為做好豇豆農藥殘留突出問題攻堅治理,木廠鎮農產品質量安全快檢站推廣農藥殘留檢測新技術,由縣區統一對豇豆等重點品種開展檢測,巡查檢查種植主體是否持續規范開具合格證、生產記錄檔案等。
“今年金安區下達木廠鎮快檢任務550批次,目前已完成300批次,產品檢測合格率達99%以上,快檢數據同步上傳至省農產品快檢平臺。”高宗喜說。
據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處負責人張瑞介紹,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安徽深入落實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推進農產品追溯管理制度。截至2022年底,全省試行合格證主體18302個,在線開具合格證主體2342個,入駐省平臺的生產經營主體達到3037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