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東的商圈版圖中,小陸家嘴-張楊路商圈的魔都們硬起點可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早于浦東開發。最強1991年,商場浦東商業建設聯合發展公司成立,魔都們硬聯合市、最強區兩級商業主管部門,商場以國企為主導啟動新上海商業城開發,魔都們硬奠定了商圈“高起點規劃、最強高標準建設”基因。商場
三年后,魔都們硬“張楊路商業購物服務中心”正式定名為“新上海商業城”,最強引入香港華潤集團與上海華聯商廈合資的商場時代廣場。
小陸家嘴-張楊路商圈的現代化、國際化由此起筆,并于1995年開出浦東首個大型購物中心——第一八佰伴。
步入21世紀,小陸家嘴-張楊路商圈高速發展。正大廣場開業、國金中心IFC啟動建設、新梅聯合廣場竣工,商圈商業存量突破50萬㎡。同時,伴隨金茂大廈、環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的封頂,商圈形成了“高端零售+商務辦公”雙輪驅動模式。一個國企主導規劃、外資推動升級、市場驅動創新的典型商圈進化樣本,已然而出。
從浦東開發初期的基建先行,到金融城崛起后的商務驅動,再到存量時代的文旅融合,百聯股份、陸家嘴集團、華潤集團等央國企始終扮演“壓艙石”角色。而隨著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推進,小陸家嘴-張楊路商圈將繼續以“高精尖商務+高品質消費”為核心,站立于全球商業潮流一線。
01.
小陸家嘴-張楊路商圈
商業底色
據贏商大數據統計,小陸家嘴-張楊路商圈目前商業存量項目數量18家,存量面積約127萬平方米,人均商業面積9.65平方米。商圈內零售及餐飲業態比例近80%,來訪客群的家庭結構中年輕客群和年輕家庭占比超過75%。
在寸土寸金的小陸家嘴-張楊路商圈,據贏商大數據統計,不僅近五年無新增商業,未來三年也沒有新項目入市。這意味著,整個商圈進入了存量競爭時代,內部PK白熱化,外部搶客多樣化。
“零增量”硬約束下,小陸家嘴-張楊路商圈的生存法則已從“跑馬圈地”轉向“貼身肉搏”。唯有將存量空間的每一平米價值極致化,找到獨有優勢,才能在虹吸漩渦中守住灘頭。
在贏商網近日多次實探中,可發現商圈內各標桿項目正通過精準定位和創新運營,成功打造了鮮明的商業標簽:
老牌百貨逐漸式微,但第一八佰伴通過精準調改實現韌性增長。成功源于對本土消費習慣的深度把握——通過高頻次業態重組與場景迭代,在保持傳統客群黏性的同時植入年輕化元素,形成"年終消費地標"的獨特標簽。
華潤時代廣場另辟蹊徑,依托建筑空間特性打造“粉絲經濟”陣地,以垂直化應援文化生態,精準切入年輕消費群體,化身“浦東最寵年輕人的商場”。
陸家嘴L+mall在運營七年之后,調整零售結構、優化多元體驗、細分垂類業態,轉型成浦東“文化新高地”,構建覆蓋全齡客群的體驗場景。
另值得注意的是,新興商圈奢侈品牌的虹吸效應,已倒逼張楊路商圈加速業態重構,傳統"高消費能級"標簽正被重新解構為"全客層覆蓋能力"。
當前,小陸家嘴-張楊路商圈呈現"傳統標桿穩盤+新興勢力拓圈"的雙軌并行格局,進化方向已從單純硬件升級轉向內容生態重構。這種轉變既是對消費趨勢的主動響應,也是存量時代商業體突圍的必然選擇。
02.
小陸家嘴-張楊路商圈 四大商場眾生相
第一八佰伴:
年終嘉年華日銷超7億,老百貨撬動上海老錢與新貴
上海,中國近現代百貨業態的發源地。第一八佰伴自1995年開業以來,一直是浦東商業的地標之一。2024年最后一天,商場上午9點至次日凌晨2點的銷售額突破7.63億元。
百貨式微的當下,第一八佰伴如何屹立不倒?
第一點,持續調改。2016年,第一八佰伴啟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不停業改造,包括裙房露臺、新增母嬰室、衛生間等設施,同步調整零售業態占比,增加餐飲娛樂業態。2024年又對外立面、大彎壁、廣場綠化等進行重塑、煥新,改造二樓觀景平臺及旋轉樓梯,為建筑注入藝術、時尚的靈動感,使之內外更加通透、提升游逛體驗。
第二點,做強目的型消費體驗。大幅提升一樓的美妝品牌矩陣,鞏固八佰伴美妝品類在上海市場的頭部地位。目前,香奈兒CHANEL、雅詩蘭黛EsteeLauder、蘭蔻LANCOME、迪奧Dior、海藍之謎LA MER、肌膚之鑰CPB、修麗可Skin Ceuticals等美妝大牌,均在一樓設有專柜。
二樓到四樓為女士時裝,五樓為男裝箱包,六樓匯聚珠寶運動和潮牌,七樓家電及居家生活,八樓為兒童母嬰,九樓集合了高端餐飲、大眾餐飲品牌,十樓為SFC上影百聯影城和體育俱樂部。
公開資料顯示,第一八佰伴2024全年,重裝煥新品牌29家,新品牌引入32家,其中上海及浦東首店13家,迎合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
此外,第一八佰伴的年末嘉年華,因吸引力強勁的折扣、繽紛多彩的活動,成為很多上海市民的跨年必備活動。配合這場盛會,第一八佰伴還會適時推出免費快遞、免租充電、貨品搬運、高德出行福利、支付紅包、“夜貓福利”等特色新服務。
從精致百貨逐步升級為更具場景化、體驗式的品質生活方式體驗場,第一八佰伴撬動的遠不止上海的老錢們,還有一波年輕“貴族”。據悉,年輕客群已占歲末嘉年華消費群體的半壁江山。
國金中心IFC:
瞄準甲級寫字樓塔尖精英人群,頂奢、高化雙向拿捏
國金中心IFC以“頂級奢侈品+全業態體驗”為核心定位,項目一期2010年開業,二期2013年亮相,總建筑面積37萬平方米,其中商場部分約11萬平方米。
為強化項目差異性特點,IFC不斷強化重奢、潮奢以及國際香化三大板塊業態占比。自2015年首次啟動大升級后,近年階段性調整步伐加快,持續推動店鋪升級,強化高端氛圍。目前,項目匯聚HERMES、LV、CHANEL、DIOR等超260個國際品牌,其中首次登陸上海與內地的首店及唯一店占比超過五成。
有意思的是,由于被全國頂尖的CBD環繞,IFC幾乎拋棄了近年來受中產階級熱捧的山系和戶外運動休閑品牌,全力主攻重奢服裝大牌、珠寶飾品、頂級名包名表等面向精英客群的優勢業態。
最能彰顯IFC奢華感的L1層,聚集了眾多頂奢品牌,除了LV、CHANEL、Christian Dior三大重奢陸續跨層擴鋪成旗艦店外,大部分品牌的位置都未發生變化。不過通過少數品牌店鋪的切割、合并和移位,一樓的鐘表珠寶陣容進一步增強,引入了Buccellati布契拉提、RICHARD MILLE理查米爾等奢牌腕表品牌。
項目的LG2層則匯聚了超過40家的美妝品牌,集齊了雅詩蘭黛、歐萊雅、資生堂及LVMH四大國際美妝集團,品牌數量、品類級別在上海都遙遙領先。
實探的過程中,驚喜發現雖商場內餐飲品牌數量不占優,但檔次在線,多為品牌首店及特色餐飲品牌,如首次進駐國內的美國著名扒房莫爾頓牛扒房Morton's The Steakhouse、中國首家精致創新淮揚菜嫣花叁月、全國首家Trattoria del Bistecca·1565意大利餐廳、創意料理新貴柿合緣·新京菜等,抓住頂級精英的“精致胃”。
2024年,國金中心IFC銷售額達218億元,位列全國第三。核心品牌表現亮眼,CHANEL、LV銷售額年均增長超20%;部分小眾奢侈品牌如Delvaux因消費疲軟撤出,但頂奢品牌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陸家嘴L+Mall:
浦東的“文化新高地”,與國金中心IFC互為補充
雖與國金中心IFC雖同處陸家嘴商圈,但陸家嘴L+MALL與前者的定位截然分化。
IFC憑借重奢矩陣與生態運營穩坐“高端消費”王座,而陸家嘴L+MALL則以文化賦能與空間創新重塑“城市地標”內涵。二者共同構成浦東商業的“雙引擎”,分別滿足頂級客群與新興中產差異化需求。
陸家嘴中心L+MALL商業面積11萬平方米,主體為地上7層、地下1層。項目于2025年啟動全面品牌定位升級,聚焦業態煥新、空間重構與文化賦能三大維度,朝著"浦東都市生活多元地標"轉型。此次調改通過構建垂類消費矩陣與輕質文體娛業態,打造覆蓋全年齡層的復合型生活場景,逐步演變為融合文化、藝術、運動與設計的都市生活平臺。
空間布局方面,三至四層形成差異化定位:三樓聚焦設計師品牌矩陣,引入Welden Space、Nuterm等戶外及新銳設計師品牌;四樓則布局生活方式體驗場景,落地超級猩猩健身空間、檜小懶沉浸式家居館等社群型業態。
與此同時,主力店老佛爺百貨同步啟動優化,于2025年4月轉型為中國首個全品類多品牌概念店,緊湊化布局打造策展型零售場景,與項目整體文化調性形成協同效應。
品牌迭代策略上,項目自2024年起實施漸進式調整。零售層面引入EP雅瑩等高辨識度品牌提升品類吸引力,餐飲板塊新增貝果樹紐約貝果博物館、OTF加州餐廳、鮨和歌omakase、MIMIOK等特色商戶強化體驗優勢。文化運營層面,持續挖掘IP商業價值,2024年通過中法建交60周年"奧斯曼大道"主題空間、夏日"中世紀·法韻節"等國際品牌快閃活動,以及六周年慶《靈蛇花園》敦煌文化特展、五樓中庭音樂劇《辛吉路的畫材店》首秀等演藝活動,構建起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融合的內容生態。
通過精準的業態組合與文化賦能策略,陸家嘴中心L+MALL在保持商業功能性的同時,強化空間場景的文化敘事能力,形成兼具消費價值與精神共鳴的都市商業新范式。
華潤時代廣場:
“浦東最寵年輕人的商場”,巧攻粉絲經濟
1997年開業的華潤時代廣場,是華潤內地首次落子的商業項目,與第一八佰伴一街之隔。開業初期定位高端,吸引了眾多國際頂級品牌、浦東首家星巴克、麥當勞等。
站在20年新起點,2017年華潤時代廣場開業以來最大規模升級改造,由日本設計師Nendo佐藤大主導設計,以“美麗劇場”為主題。
商場的外立面由定制的柱狀鋁管層層包裹,宛如緩緩拉開的“帷幕”;內部打造大玻璃穹頂、弧形拱門、錯落露臺等經典劇院風格,呈現出開闊的高級質感,以完美契合“高知高智女性客群”審美認知與消費需求。
2024年,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華潤時代廣場再度調改,填補小陸家嘴-張楊路商圈”年輕化“商業空缺,變身“浦東zui強應援場、美貌痛樓制造機”。
贏商網在實探中發現,華潤時代廣場積極探索年輕人的興趣偏好,在應援文化領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痛樓,源自日本二次元文化的概念,指將動漫、游戲角色等IP元素通過大幅裝飾、涂鴉或燈光投影等方式覆蓋整棟建筑,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通常用于商業宣傳或粉絲活動。華潤時代廣場寬闊的中庭,正好被精準且巧妙地用上,暗合“劇場”的理念。
借力明星“生日、演唱會”等節點,項目主動探索粉絲圈層,落地活動50余場,同時與B站、騰訊音樂等平臺跨界合
作,落地SEVENTEEN正規5輯、SM30周年等多場官方主題痛樓。高頻次痛樓打造也促成了客流高峰延續,帶來了話題度爆發式增長。
今年前5個月,項目客流同比增長32%。原創話題#浦東ZUI強應援場,全平臺瀏覽量超300萬;小紅書粉絲量5.4萬,位列上海商場粉絲量TOP5。
近兩年,項目還引入上海首店近20家、浦東首店30+家,通過首店效應不斷吸引增量會員,老會員亦有常逛常新之感,可增加到訪頻次。同時,減少女裝品類,新開寵物、二次元卡牌、文創等品牌,引入熱門餐飲如山野板扎、很久以前羊肉串,積極匹配年輕客群的消費喜好。
另外,深入聯動場內品牌、會員系統,打造多個業態的“粉絲專屬福利”,將流量精準轉化為消費勢能。截至今年5月,項目零售額同比增長20%,單場應援活動帶動特定品牌業績增量10萬+。
華潤時代廣場聚焦年輕客群需求“追求性價比、有趣、煙火氣”,將自己定位為“浦東最寵年輕人的商場”實現了客流和業績雙贏,有效拓展了實體商業的價值邊界。
它的成功轉型,證明了一個硬核道理:與其扎堆,不如另辟蹊徑。商業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大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