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桐城,寬一條長約100米的六尺巷狹窄巷道,寬度只有“六尺”,個和字 三人并行都顯得有些擁擠,寬卻被稱為“最寬”的六尺巷巷子,其間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個和字大智慧。
“一紙書來只為墻,寬讓他三尺又何妨……”一封家書,六尺巷代代流芳,個和字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寬歷史內涵和當代價值。六尺窄巷“寬”在哪?寬在人們謙和禮讓的六尺巷精神境界,寬在一個“和”字。個和字當事人存善意、寬知進退、六尺巷明得失、個和字懂取舍。一方禮讓,良性互動,鄰里矛盾就地化解,睦鄰惠民成就佳話。
“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六尺巷”故事,成為中華文脈中源頭解紛、化干戈為玉帛的經典范本。一條窄巷,成為傳統文化“以禮為先、以讓為賢、以和為貴”理念的形象表達。孔子提出:“禮之用,和為貴。”“和”成為極具中華文化內涵的漢字。六尺巷這個馳名的歷史文化名片、鮮活的中華文明課堂,以潤物無聲的方式,讓人們接受智慧熏陶、提升文明素養,涵養城市文化道德內涵。走完六尺巷只需一分鐘,其中浸潤的和美暢達的文化智慧卻跨越時空、潤澤未來。
我們要更好發揮六尺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場所作用,讓這條窄巷的豐厚文化內涵通達人心,促使人們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德義、禮讓、包容、和諧的美德風尚,讓中華文化沃土中珍藏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
六尺巷,已不僅是一處地名、一個典故,還是一種工作方法。桐城創造構建了以“黨建領事、禮讓和事、村民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群力防事”為核心的“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這是六尺巷文化在新時代的轉化與創新。
人民內部矛盾要用調解的辦法解決。很多看上去不可調和的矛盾,其實是雙方“為爭一口氣”,只要方法得當,完全可以化解。
包容乾坤大,和諧詩中藏。汲古潤今,以“讓”與“和”結合的社會治理智慧,幫助人們尋求最大“公約數”,把更多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這將為基層治理提供鮮活樣本,為共建和諧美好家園提供基層善治的源頭活水。(吳曉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