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里也能聽大戲?剛剛過去的延時夜間周六(7月26日),一場“戲中有畫,開放畫中有戲”的探館跨界演出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登場:配合正在熱展的“別開生面——許固令的藝術之旅”,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互動廣州粵劇院演員吳非凡輕舞水袖,展覽帶來粵劇《白蛇傳》的廣東經典唱段,讓現場觀眾大飽耳福。文博
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也在這個周末刷新了暑期單日進館人數最高紀錄,場館7月27日游客量突破2.1萬人次,人氣暑期日均接待游客量達8300人次。連創一江之隔的新高廣東省博物館,也將暑期開放日入館名額提高至1.7萬人次,延時夜間每周五入館名額提高至1.9萬人次。開放省內其他文博場館同樣“熱辣滾燙”,探館紛紛推出暑期延時開放政策,互動以精彩紛呈的互動展覽、夜間活動與暑期研學,為市民游客奉上誠意滿滿的消暑“文博大餐”。
跨界演出進館登臺
“畫展里聽粵劇,感覺就像畫里的戲‘活’過來了一樣!”廣州藝博院展廳里,身穿素雅戲服的“白娘子”在《緣——白蛇傳》作品前翩然起舞,給觀眾彭女士帶來不少驚喜。她全程高舉手機拍攝記錄,久久沉浸在悠揚粵韻之中。
吳非凡隨后換上一身刀馬旦的颯爽裝束,來到藝博院中庭,為觀眾帶來粵劇《楊門女將》、粵歌《南國紅豆》選段,將書畫里的戲曲意境搬上舞臺。“很榮幸這次能在許固令老師的畫展參加演出,相信‘戲畫交融’的跨界創新能讓觀眾更好感受戲曲背后的東方美學。”她說。
剛剛開展不久的“百廿風華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書畫精品展”同樣火爆。展覽堪稱西泠印社創社122年最大規模外展,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李叔同等名家佳作悉數登場,涵蓋書畫、篆刻、金石拓本、印譜、印屏等200多件文物級精品。
面向暑期觀展的小觀眾,不少美術館也推出學生群體的專屬活動。其中,廣州藝博院推出首期“藝童說畫”小小講解員活動,小朋友們學習禮儀形體規范、館藏展品背景與解析等課程后,可在專屬導賞日“持證上崗”,用自己的聲音解讀畫作背后的故事。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2025年“我在非遺館過暑假”系列活動也于日前拉開帷幕。場館內揚起陣陣充滿熱情和活力的拳風,那是詠春拳代表性傳承人馮家輝正在帶領同學們練習木人樁。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館長藍海紅認為,一場場關于文化傳承的“暑期大課堂”,不僅為廣大青少年打開了一扇了解非遺、體驗非遺的窗口,更為活態傳承注入勃勃生機與青春力量。
夜間開放名額秒空
這個暑期,夜間探館同樣成為市民游客新潮的避暑方式。7月18日起,廣東省博物館每逢周五晚舉行“粵博之夜”系列活動,場場爆滿,名額“秒空”。
其中,首場“粵博之夜”以“典雅之冠:18世紀意大利薩沃伊王朝的宮廷生活與藝術”為主題,舞者身著華麗服飾,以經典的旋轉舞步再現歐洲宮廷盛景,瞬間將觀眾帶入華彩宮廷的時代氛圍;中國民族樂器演繹意大利民歌《重歸蘇蓮托》,以琵琶的東方韻味碰撞那不勒斯的深情,打造了一場“中意藝術對話”……
“提前一周定了鬧鐘搶票,很驚喜地體驗了夜間開放,觀展更舒適、更從容。”帶女兒前來觀展的段女士說。
在7月25日晚舉辦的“紅棉之夜”南粵紅色故事會中,一幕幕原創情景劇生動演繹了五位南粵革命先烈的動人事跡,讓觀眾得以穿越時空,深切感受那段刻骨銘心的烽火歲月。
暑假期間,廣東省博物館每天延長開放1小時,周五延長3.5小時,開放時段同步合理增加觀眾預約名額,最大限度滿足觀眾的參觀需求。除粵博外,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紀念館、“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等全省多家博物館也實行暑期延時開放。
“博物館應對年度‘接待峰值’的方式,折射出當代博物館在時代浪潮中的深刻轉型。”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處長顏永樹期待,博物館從“展柜陳列”的單一空間,進化為“沉浸共生”的文化體驗場域,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向大千世界。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黃堃媛
通訊員 阮超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