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以來,安徽產糧大省安徽4300余萬畝小麥開端大面積機收。集成最新數據顯現,行動現在安徽投入聯合收割機5.1萬臺,促夏收成進展已超四成。糧迎在淮南、豐盈阜陽等糧食主產區,安徽記者造訪多位種糧大戶了解到,集成本年小麥不只產值不錯,行動質量也好,促夏豐盈的糧迎背面得益于該省推進良種良機良田良技深度交融。
阜陽市阜南縣農技推行中心主任劉峰告知記者,豐盈本年這場擺設于自然環境下的安徽“麥田擂臺賽”可謂“關卡重重”。秋種遇雨使得播期推延、集成返青期閱歷凍雨和繼續寡照、行動抽穗揚花期遭受赤霉病侵襲、灌漿期干旱疊加干熱風影響糧食產值……晦氣的氣候條件,更檢測著種糧人的培養水平。
在阜南縣苗集鎮,保管服務2500畝麥田的中化現代農業阜南技能服務中心負責人虞葉蓁說,5月20日前后小麥灌漿碰上了干熱風,假如不采納行動,小麥就會早衰中止灌漿,影響產值。在這個關口,他在霧化噴灌用水中一起參加葉面肥,一片噴灌就增加了3個千粒重,換算下來畝均增產了近100斤。
噴灌得以及時使用,還在于虞葉蓁保管的這2500畝地是阜南縣2023年展開的高標準農田改造進步項目。記者在農田中看到,田埂一側裝置了蟲情測報儀、氣候監測站等智能化設備,溫度、濕度、墑情、蟲情等局地小氣候數據都能第一時間反應到虞葉蓁的手機App上。不只如此,虞葉蓁指著農田說,灌溉的隱秘在地下。據介紹,一套伸縮式主動噴灌設備裝置在這片農田的耕作層以下,需求用水時它就會升上來,不用時降下也便于農機作業。
中化現代農業阜南技能服務中心負責人虞葉蓁在田頭檢查手機監測的田間數據。新華社記者水金辰 攝。
劉峰說,當地農業鄉村部分在這片良田上展開了要害增產技能會集組成,一致施行演示推行使用,從這一季小麥出產局勢看,產值質量有確保的一起,還完成了節水節肥節藥的作用。
安徽省農業鄉村廳副廳長潘鑫表明,安徽省近年來加速建造千億斤江淮糧倉,統籌推進突破性新種類選育推行,高標準農田建造提標擴面、先進適用農機更新換代、抓好綠色高產高效技能創新集成和推行使用等辦法,有用促進主導種類、主推技能、主力機型“三主”交融,經過精耕細作演示帶動大面積單產進步,有用推進安徽全省糧油單產水平緩歸納產能穩步進步。
早晨5時30分,淮河沿岸的淮南市鳳臺縣新集鎮,鳳臺縣瑞耕糧食培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興杰現已向機手們下達了新一天的收割方案。全程保管培養的1100畝地里,本年劉興杰種了不少皖墾麥22這個種類。“我調查它三年了,產值高、抗性強、灌漿速率快。”在劉興杰的農田里,有近100畝地是當地農業鄉村部分建立的小麥新種類實驗演示田,這兒每年都會組織15個習慣當地培養的新種類。
鳳臺縣瑞耕糧食培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興杰在向機手們下達工作方案。新華社記者水金辰 攝。
“種子是農業出產的‘芯片’。種子選好了,那就是培養辦法怎樣適配的問題。”劉興杰說,他在當地展開新種類實驗演示之前,就自行進行種類對比實驗,實驗田里長勢良莠不齊,相同的化肥農藥使用量和田間管理方式,實驗種類的抗性強能為大田培養下降不少危險。
不只良種要選好,良技良機也要區域可適性強。劉興杰告知記者,當地歸于稻茬麥培養區,因降水較多農田漬害相對易產生。與皖北連片密植不同,他們選用高畦作業培養小麥,在田內留出排水溝,便于農田降漬。與此一起,耕種機械上選用旋耕耕種起壟開溝打壓多功能的一體培養機械。“苗好一半麥。”在劉興杰看來,量體裁衣地挑選培養辦法和農用機械,能更好地發揮增產作用。
劉興杰說,這些年他種糧賺的錢大多投入到農機配備的更新上。自走式大型植保機、衛星平地儀、拋秧機、無人駕駛農用機械……據介紹,劉興杰使用這些新式農用機械為周邊小農戶供給農業社會化服務,服務面積超越2000畝,帶動小農戶畝均增糧超1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