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和元宵佳節期間,蕪湖好人美麗的呂夢力非無為剔墨紗燈在非遺展示活動中再次走入當地居民百姓的生活,讓群眾大飽眼福的遺文同時,也感受本土傳統文化魅力,化薪火相而在這些活動中,蕪湖好人活躍著一位青年教師的呂夢力非身影,她就是遺文“蕪湖好人”呂夢婕(如圖)。
呂夢婕是化薪火相鳩江區湯溝鎮湯溝中學的一名美術教師,她不但掌握無為剔墨紗燈的蕪湖好人制作工藝,還使其成功融入中學美育課堂,呂夢力非并將非遺傳承與創新相結合,遺文積極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化薪火相傳承與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拜師學藝剔墨紗燈
無為剔墨紗燈為宮燈的蕪湖好人一種,是呂夢力非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至今已有300余年歷史,遺文被譽為皖地八大特產之一。2006年,無為剔墨紗燈成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大學期間,一次偶然的機會呂夢婕見到了無為剔墨紗燈,初次相見便深深地喜歡上了這項民間傳統手工技藝,于是找到了無為剔墨紗燈傳承人朱曉鐘,了解到無為剔墨紗燈雖具有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但這項蘊含著當地所獨有的文化特色和獨創的傳統手工技藝的藝術發展之路,卻并非一帆風順,由于受到歷史戰亂和災荒的影響,其工藝技術幾近失傳。這讓呂夢婕萌生學習剔墨紗燈技藝的強烈念頭,并拜入無為剔墨紗燈傳承人朱曉鐘老師門下學習,從此和剔墨紗燈結下不解之緣。
工作后,因家中有老人和孩子,且每天都有教學工作和任務,呂夢婕只能擠出自己的周末和寒暑假的休息時間去學習。剔墨紗燈的技藝作為傳統的民間工藝,制作過程十分復雜而且有很大的難度,學習的過程也十分枯燥,但呂夢婕持之以恒。因為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她特別珍惜,學習也格外刻苦認真,經常一畫就是十幾個小時。通過多年來刻苦的學習以及對無為剔墨紗燈技藝的不斷鉆研,呂夢婕扎實又熟練地掌握了剔墨紗燈制作技藝。2018年初,經蕪湖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批準,正式成為傳承人朱曉鐘大師的徒弟,這也是對呂夢婕多年艱苦學習的極大肯定,讓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有了更加強烈的使命感,并且也堅定了她長期致力于該項省級非遺傳承與發展工作的決心。
剔墨紗燈被引入校園
多年傳統技藝的學習讓呂夢婕想到,何不把這種具有本土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引入校園呢?呂夢婕積極將想法變為行動,2018年5月,通過和校領導的溝通,在湯溝中學校方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湯溝中學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無為剔墨紗燈引進校園,成立剔墨紗燈藝術工作坊,開設剔墨紗燈藝術社團,呂夢婕承擔指導老師的工作。
自剔墨紗燈藝術工作坊成立以來,呂夢婕一直工作在非遺剔墨紗燈教育傳承的第一線,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這門技藝,她在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一定的創新和改良,不是以工筆入畫,而是以學生們喜歡的形式,比如說卡通畫、裝飾圖案等,或者與時代相結合的黨建、廉潔等題材來進行創作,這樣的創新又給學生們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剔墨紗燈藝術工作坊常年開設剔墨紗燈課程,呂夢婕總是按時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在有重要的展覽和活動的情況下,她都是舍棄家庭,不顧休息,手把手指導,帶領工作坊的學生們積極籌備。
讓剔墨紗燈永不熄滅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又是一名非遺文化的推廣者、傳播者,為加強大眾對非遺傳承的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呂夢婕積極參加并組織各類展演、文化民俗、非遺進校園、校際交流等非遺傳承活動,讓非遺文化走進校園,活躍在社區,融入千家萬戶,讓剔墨紗燈永不熄滅。2022年,呂夢婕的無為剔墨紗燈作品受邀參加世界制造業大會工藝美術精品展,和多位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同臺展出,一展蕪湖地方風采。
呂夢婕還結合學校本身的特色和學生的實際,將剔墨紗燈課程逐步普及到本校學校課程體系中。未來,呂夢婕和她的研發團隊希望能將剔墨紗燈的課程普及到更多的學校,讓更多的中學生零距離感受非遺文化魅力的同時,又能夠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記者 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