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管辦分離中國足球職業聯賽聯合會第一屆會員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足球職業 新華社發
1月23日下午,聯賽中國足球職業聯賽聯合會第一屆會員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管辦分離自此,中國足球職業傳聞許久的聯賽中足聯終于露出了廬山真面目,中國足球職業聯賽進入“管辦分離”時代。管辦分離
中國足協主席宋凱曾表示,中國足球職業2025年要按照《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管辦分離改革實施方案》要求,聯賽厘清中國足協和中足聯職責清單,管辦分離將聯賽組織、中國足球職業管理和運營職能全權授予中足聯。聯賽從中足聯理事會的管辦分離成員構成看,山東泰山足球俱樂部董事長吳志東等9名俱樂部管理人位列其中,中國足球職業這意味著聯賽運營自主權的聯賽進一步提升。
“一個足球分兩半”
中足聯負責聯賽日常管理
隨著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負責同志宣讀了同意成立中足聯的批復,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的獨立管理機構終于正式成立。
這是一次跨越15年的漫長征程。早在2010年,“管辦分離”就被確定為中國職業足球聯賽的改革方向。2015年,《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正式發布,第14條明確規定:“調整組建職業聯賽理事會。建立具有獨立社團法人資格的職業聯賽理事會,負責組織和管理職業聯賽,合理構建中超、中甲、中乙聯賽體系。中國足球協會從基本政策制度、俱樂部準入審查、紀律和仲裁、重大事項決定等方面對理事會進行監管,派代表到理事會任職。理事會派代表到中國足球協會任職,參與有關問題的討論和決策?!?/p>
2019年10月16日,中國足協就中國足球職業聯盟籌備工作召開新聞發布會,預計2019年底前可以成立。但直到2021年7月5日,“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聯合會(簡稱中足聯)”才正式成為中國足球職業聯盟的實際運作機構。此后,在長達3年多的時間中,“中足聯”始終以“籌備組”的形式存在,由于在中國足協的管理機制之內,這個機構在相關事項上很難獨立發揮作用。
如今,靴子終于落地,在各方的積極努力下,中足聯有望在聯賽管理上成為真正的“話事人”。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黨組成員張家勝表示,要以中足聯成立為契機,改變中國足協既辦賽又監管的模式,推動構建“管辦分離、職業明確、產權清晰、組織完善、管理科學”的職業聯賽管理體制。
中國足協主席宋凱在作《2024年中國足協工作報告》時曾表示,中足聯成立后將與中國足協對中國足球進行“一個足球分兩半”的管理。其中,中足聯主要負責三級聯賽的日常管理和運營,中國足協主要在聯賽準入等方面發揮作用。馬寧、吳志東當選理事會成員職業聯賽亟須重建造血機制
按照會議選舉結果,李克敏當選為中足聯理事長,楊旭、谷際慶、劉雨、趙汐當選為副理事長,沈睿當選為秘書長,徐萬疇當選為監事。
在進入中足聯工作之前,李克敏擔任天津市體育局局長,并曾是中國足協執委,熟悉足球業務,長期在體育系統工作是她當選的主要優勢。
作為第一個國字號的民間足球社團,中足聯申請成為中國足協會員,并下設中足聯理事會、中足聯紀律與道德委員會等機構。其中,在核心工作機構中足聯理事會的成員構成中,山東泰山足球俱樂部董事長吳志東等9名俱樂部代表位列其中,還有裁判員馬寧等專業人士。這份囊括了三級聯賽俱樂部管理者的名單充分彰顯了聯賽運營自主化的傾向。
由于2025賽季的三級聯賽的準入名單已經出爐,賽歷也已經確定,中足聯在成立之后仍有相對充分的磨合時間。此外,據相關人員透露,新賽季的聯賽裁判工作仍由中國足協負責,這是征求俱樂部意見后的結果。
從長遠來看,中足聯最重要的任務是重塑聯賽的造血機制,盡快幫助職業俱樂部建立穩定的運營體系。
近兩個賽季,在中國足球徹底告別金元足球之后,聯賽運營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雖然整體運營成本已經大幅度縮減,但在商業渠道開發、俱樂部營收增長上仍然問題不斷。股權改制工作在新時期遇到了新問題,絕大多數俱樂部主要的支出來源還是投資人的直接“輸血”,這也導致了欠薪等問題長期無法根治。
隨著中足聯的成立,聯賽資源將得到統一高效的管理,俱樂部的聲音將越來越重要。中國足球是時候真正面向市場、依靠市場,得益于廣大的球迷群體以及巨大的社會關注度,中國足球職業聯賽與職業俱樂部理應擁有真正獨立的經營體系,從這一點看,中足聯任重而道遠。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侯超)
首屆中足聯理事會成員
理事長:李克敏副理事長:楊旭、谷際慶、劉雨、趙汐秘書長:沈睿監事:徐萬疇理事:馬寧、王茂翔(中超成都蓉城)、文玉琳(中超天津津門虎)、盧曉嵐、劉雨(中甲青島紅獅)、劉勁松、李克敏、李金羽(中甲遼寧鐵人)、楊旭、吳志東(中超山東泰山)、谷際慶(中超上海申花)、沈睿、張正明、陳晨曦、范兵(中甲南通支云)、趙汐(中乙北理工)、賈蕾仕(中乙廣西恒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