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肥東縣包公鎮(zhèn)大邵村,洋蛇燈赫然撲入眼簾的洋蛇燈是一座古色古香、金碧輝煌的洋蛇燈“龍宮”。
“龍宮”建筑面積近200平方米。洋蛇燈灰色的洋蛇燈小瓦鋪蓋,屋脊上兩條彩龍正在戲珠,洋蛇燈看上去栩栩如生。洋蛇燈步入“龍宮”,洋蛇燈只見有前后兩進,洋蛇燈中間有一玲瓏的洋蛇燈天井院。室內雕梁畫棟,洋蛇燈色彩斑斕。洋蛇燈特別引人注目的洋蛇燈是,大廳擺放著一條用彩綢精心制作的洋蛇燈“洋蛇”,長約100米,洋蛇燈粗約有中等臉盆口大小。室內屋梁上還懸吊著一碩大的有99個角的紅色寶珠,此珠是用紅絹子制作的,十分精巧,名為“龍珠”。
這座“龍宮”是1992年當?shù)卮迕駛兓I資所建,專門用來安放“洋蛇”的。
相傳,元末明初,大邵村的邵姓婆媳為躲避元兵而藏身山洞。媳婦當時身懷六甲。元兵發(fā)現(xiàn)二人后欲圖不軌。此時一條數(shù)丈長的白蟒飛下山崖,驚散元兵,婆媳因而得救。媳婦后來生下一子取名“思明”。思明自幼心靈手巧,尤擅扎燈。當他18歲時,母親告知前事。卲家人認為那條巨大的白蟒是來自東海的蛇神,卲思明遂發(fā)動全村扎蛇燈以感恩紀念,取名“洋蛇燈”。洋蛇,意即海洋蛇神。其后,邵姓子孫代代相傳,每18年玩一次,每玩一次增加一節(jié)(約1.60米),洋蛇燈現(xiàn)已達百余米。
洋蛇燈制作工藝復雜,有一整套綁、扎、鑿、勾、翹、壓、襯的方法,通過老藝人的口傳身授加以傳承。蛇身以竹篾扎成鱗狀,外蒙白布,不繪鱗。夜間燃點時,蛇腹內燭光照耀,白布上出現(xiàn)鱗紋。蛇眼也用蠟燭點亮,看去活靈活現(xiàn)。
洋蛇燈表演中有“長蛇出海”、“走徑折”、“搖大車”、“四蟒翻身”、“盤寶塔”等舞蹈動作,以鑼鼓和民間禮炮“三眼銃”伴奏,主要樂曲有“長槌”、“十番”等。現(xiàn)在,洋蛇燈已成為大邵村居民歡慶元宵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獨特的舞蛇表演別具魅力,深受城鄉(xiāng)人民的喜愛。
中央電視臺《神州風采》欄目曾對洋蛇燈作專題介紹,稱其為中華一絕。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肥東縣文化館獲得“肥東洋蛇燈”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合肥報業(yè)全媒體記者 李后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