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陳曉瑩 記者李青山)3月14日,廣東告新廣東省消委會召開2025年“3•15”信息通報會,發布費投費問會上發布了《2024年度廣東消委會系統消費投訴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年消
挽回經濟損失逾5億元
報告顯示,訴分2024年廣東各級消委會調解職能進一步拓展,析報興領處理消費投訴量再創新高。域消2024年廣東省消委會共受理消費者投訴723028件,題突比2023年增加191309件,廣東告新同比增長35.98%,發布費投費問數量首次突破70萬件。年消投訴主要集中在經濟總量大、訴分消費人口多、析報興領消費活躍度高的域消珠三角地區,相關地市共受理投訴70.28萬件,題突占總量的廣東告新97.20%。
廣東省各級消委會積極作為,綜合運用調解、訴訟等手段解決消費矛盾糾紛,2024年廣東省消委會共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5.13億元,比2023年增加1.16億元,增幅達到29.08%,占全國消費者組織該項目總量的40.08%,以上數據均創下歷年新高。
(數據來源:廣東省消委會)
售后、合同和質量投訴居前三
按照投訴性質分類,投訴量居前三位的是售后服務(231698件)、合同(199427件)和質量(154458件),分別占總量32.05%、27.58%和21.36%。其中,售后服務類投訴比2023年增加66709件,總量最大且增量最多,主要集中在電信服務、生活社會服務、家用電子電器和互聯網服務等領域。人格尊嚴(3277件)投訴呈快速增長,增加1365件,同比增長71.39%,反映消費者對被尊重和情感體驗的要求更高,相關投訴主要分布在生活、社會服務以及互聯網服務等領域。
報告顯示,2024年服務類、商品類投訴量均上漲。其中,商品類投訴306049件,同比增長27.41%,占投訴總量的42.33%;服務類投訴351525件,同比增長22.57%,占投訴總量的48.62%。
(數據來源:廣東省消委會)
灣區跨境維權難。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灣區跨境消費持續火熱,“北上消費”“跨境購買”成為大灣區消費新氣象。但隨著3地跨境消費總量不斷攀升,一些商品和服務領域的規則標準不統一易引發消費糾紛。2024年廣東省消委會共收到涉港澳投訴247件,主要問題包括:商品服務質量參差不齊,3地在商品質量標準、服務規范方面都有一定差異,部分商家在營銷時未作詳細介紹,信息不對稱引發消費者誤解;售后服務標準不統一,同一品牌同一商品在3地的售后“三包”規定不一致,部分跨境購買的商品須到購買地尋求售后服務,給消費者帶來不便;維權時效有待提升,跨境消費糾紛相關經營主體、法律法規較為復雜,糾紛的調解處理往往需要多地消委會協同配合,部分投訴調解、維權時間較長。
掃碼支付隱藏陷阱。近年來,掃碼支付迅速普及,成為消費支付主流方式。然而,掃碼支付在便利消費者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消費陷阱,主要包括:誘導消費,掃碼后出現“領紅包”“享優惠”等宣傳頁面,消費者點擊后實為開通會員充值、自動續費等增值服務,隱蔽性高且事后難以查詢;隱形收費,部分商家在消費者掃碼支付過程中設置隱形收費項目,部分還偽造二維碼,若消費者在支付時未仔細核對賬單,就會被多收費用;個人信息泄露,掃碼支付過程中要求授權訪問個人隱私信息,消費者隱私容易泄露。
直播虛假宣傳投訴多。當前有關部門不斷加大對直播電商的監管,但由于其發展速度快、經營模式多元、消費場景復雜,虛假宣傳、產品質量等投訴依然較多,消費者反應較大,主要問題包括:直播間以“庫存告急”“即將售罄”等用語制造緊張感,誘導消費者下單,實際后臺庫存充足;二是主播通過虛高標價、劃線價進行虛假比價,對消費者進行價格優勢誤導,實際價格與日常銷售價相同;在直播過程中故意隱瞞產品的重要信息,誤導消費者做出購買決策,后續拒不履行承諾內容。
智能家居隱私問題不容忽視。智能家居憑借其便捷、高效的特點備受消費者喜愛,但個人數據與隱私問題引起了不少消費糾紛,主要問題包括:以“優化體驗”“個性化服務”等名義過度采集用戶敏感信息,涉嫌侵犯用戶隱私權;商家平臺體系技術防護措施薄弱,易受網絡遠程攻擊,入侵和操控智能家居設備,造成財產安全風險;隱私政策不透明,對用戶數據的使用目的、范圍等關鍵信息表述模糊;在用戶不知情或未充分授權的情況下將數據共享給第三方廣告商,導致用戶頻繁收騷擾廣告。
“綠色消費"噱頭響。綠色消費是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的消費方式,但一些商家以“綠色消費”作為噱頭,通過不規范的營銷手段誤導消費者,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牟取不當利益。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商家濫用“環保材料”“零污染”作為宣傳賣點,實則缺乏權威具體的認證或標準支撐,產品環保性堪憂;夸大產品環保效果,聲稱產品對人體和環境無害,實際含有超標甲醛、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偽造綠色認證標識,隨意貼上“綠色”“環保”“有機”等標簽,以此蒙騙消費者。
成人培訓真假混雜。2024年教育培訓服務投訴總量有所下降,但成人培訓投訴仍是熱點,其中在近年來興起的電商培訓領域因服務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投訴處于增長趨勢。反映的消費問題包括:夸大經營收益,虛構培訓效果,偽造培訓成功案例吸引消費者報名;課程價格虛高,定價與教學內容實際價值不符,并以各種名義收取額外費用;以“先學后付”名義誘導辦理消費貸,對消費者具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未盡提示和說明義務;合同設置模糊,通過不平等條款規避自身責任,提高解約門檻,加大消費者維權難度。
責任編輯:溫馨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