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水滴全國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宣傳活動組委會傳來喜訊,安市六安市金安區清水河街道茶棚社區獲評2024年度“最美志愿服務社區”。志愿作為全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匯最社區,茶棚社區以持之以恒的水滴堅守與創新,書寫出新時代志愿服務的安市動人答卷。這份“最美”是志愿如何煉成的?它的“幸福密碼”又是什么?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一同走進茶棚社區,匯最探尋這份“最美”背后的水滴生動實踐。
社區志愿者人數1157人,安市66%的志愿居民參與過志愿服務,開展理論宣講、匯最科普宣傳、水滴文化活動、安市幫老助殘、志愿托幼扶弱、便民服務等志愿服務300多場次,服務群眾11000余人次,年服務時長700余個小時……走進金安區清水河街道茶棚社區服務大廳,桌面上密密麻麻的服務臺賬,無聲訴說著這里溫暖如春的志愿故事。
從“13”到“140”
沿著青石板路前行,古色古香的“老茶棚”式涼亭長廊映入眼簾,便民服務小屋飄來陣陣縫紉機的噠噠聲。誰能想到,這個六安城郊的現代化社區,2017年才完成從清水河村到城市社區的蛻變。
村民變居民,不只是身份稱呼的改變,需求多樣化、生活方式的改變都在考驗著社區管理者的智慧。2017年,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正琴帶領13名原村女干部為群眾提供文明勸導、環境整治等志愿服務,成為“鐵娘子”志愿服務隊的雛形;2020年,為提升社區治理水平,“鐵娘子”志愿者服務隊成立;2022年升級為“鐵娘子”志愿服務協會。這支以黨員為核心、女同志為主力軍、吸納有特長居民組成的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已登記注冊了140余名成員,更吸引了32名男同志、20名未成年人加入。
“來啦,稍等一會,我把昨天改好的衣服拿出來。”盛夏清晨,還不到8點,余紅已經準時打開茶棚社區便民服務縫紉部小屋的大門,整理好桌椅,等待有需要的居民上門。小屋里有一臺縫紉機和簡單的桌椅用具,余紅忙碌的時候,前來求助的居民便會坐在旁邊和她一起聊聊天、話話家常。從最初活動中的“快閃服務”,到如今常態化的便民窗口,她的故事正是茶棚社區將志愿微光融入生活日常的生動注腳。
從“一天”到“每一天”
“志愿服務不是一陣風,而是社區生活的日常。”閑聊中,王正琴一語道出了茶棚社區的獨特之處。每周一便民小賣部開張、周二愛心理發、周三電器維修……在壽春華府小區,“便民服務一條街”像精密運轉的“幸福時鐘”,讓居民足不出社區,就能解決生活瑣事。
“比如說電器部,我家里電風扇、電飯鍋壞了都拿去免費維修過。衣服破了,或者打褲邊,都可以去縫紉部解決。還有理發部,年齡大的老年人省得到外面跑了,只要到社區里拿個牌子就可以免費理發,每個周日都可以來理發,我們都很滿意。”社區居民徐世琴告訴記者,如今的“便民服務一條街”包括縫紉部、理發部、修理部、磨刀戧剪部、開鎖部、共享空間、便民小賣部等,囊括了社區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給居民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
茶棚社區還積極整合轄區資源,建立線上多維聯系服務渠道,探索“互聯網+黨建+服務”的工作理念,開通“茶棚鐵娘子”抖音賬號,通過視頻發布和直播兩種形式,全面覆蓋了社區動態、活動預告、政策解讀、收集意見、化解訴求等多個方面內容,每場直播的平均觀看人數約為200人次,參與互動的人數場均50人次,成功收集并處理問題20余件。在“鐵娘子”的精心努力下,茶棚社區近10年來無一例信訪案例發生,成為名副其實的“無訪社區”。
從“點滴”到“汪洋”
隨著志愿服務陣地逐年壯大,志愿服務品牌也越來越豐富。茶棚社區在“特色”上下功夫,實施積分激勵政策,打造積分超市,有效推動“茶棚”精神有傳承、志愿服務不散場。其中,“幸福來敲門”以月均入戶60戶的高覆蓋率和“一戶一賬”的高精準度,為轄區獨居老人、孤寡老人們送去關愛;“小紅星廣場守護者”項目著眼于未成年人,集中開展托管服務、社會實踐和文明宣傳等三項活動,月均開展活動20余次;“民情大碗茶”志愿服務項目,讓社區干部與轄區居民同坐小板凳、同喝大碗茶、同解家中難,共掏“真心話”。目前,協會已累計開展志愿服務300余次,服務居民近11000人次,先后榮獲金安區優秀巾幗志愿服務隊、六安市文明辦優秀志愿服務典型組織、全國文明實踐巾幗志愿陽光站等稱號。
為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走好群眾路線,凝聚群眾力量,茶棚社區還構建“社區黨總支+小區黨支部+黨員志愿者”組織架構,完善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夯實基層工作。小區黨支部的建設,讓居民有了“主心骨”,生活更有向心力。黨建引領延伸到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以“紅色力量”切實解決群眾所思、所急、所盼的問題,激活基層治理“紅色動能”。
如今,“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成為茶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在一代代茶棚人中薪火相傳,隨處可見的“志愿紅”也成為茶棚最絢麗的色彩,為這座城市帶來縷縷文明清風。
采訪札記:
讓“我”匯聚成為“我們”
走進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清水河街道茶棚社區,最動人的是那些帶著煙火氣的溫暖細節:黨建紅和志愿紅交織成網,托起柴米油鹽里的歲月靜好。原來“理想社區”的模樣,就藏在貼心便民的服務里,藏在舒心暢快的言談里,藏在居民眼角的暖意里。
最美的風景從來不只是在遠方,更在眼前的生活和日常。小區雜物悄然消失,茶棚景觀為一方角落增加了生機和美感,花園里盛開的向日葵是小園藝志愿者的勛章;便民服務小屋里設施齊全,生活瑣事不再需要奔波;孩子們聚在社區“課堂”寫作業、畫畫、唱歌……
這風景的背后,離不開志愿者無怨無悔的辛勤付出。正是這些平凡而又偉大的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志愿服務的真諦。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每一個微小的舉動,都把溫暖藏在細節里,悄然拉近社區與居民的心。在他們的努力下,茶棚社區成了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大家庭,也為更多社區提供了志愿服務的優秀范例。
離開茶棚社區時,陽光為“紅馬甲”鍍上金邊。那些平凡而閃耀的身影告訴我們:一座城市的溫度,不在高樓大廈,不在繁華燈影,而在樓道里的一聲問候、困難時的一次援手、從不間斷的堅守服務里。志愿服務的美好,也正在于此,它將陌生人變成鄰里,將社區變成家園,讓“我”成為“我們”,共同書寫著新時代的社區故事。(記者 楊子 宋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