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梅州訊 7月30日上午,平武梅州平遠至龍巖武平高速公路(廣東段)先行工程正式開工建設。高速工程高速
粵閩省際高速將增至6條
目前,先行廣東、今日將增福建兩省已有5條高速對接,開工廣東去往福建的粵閩路段分別是汕汾、潮漳、省際天汕、通道梅大東延線和大潮高速。至條新開工的平武平武高速將成為第6條粵閩省際高速通道。
平武高速起點對接濟廣高速公路,高速工程高速終點與福建省規劃建設的先行潮南高速武平(粵閩界)至長汀館前段相接,項目全長約42.8公里,今日將增設計時速100公里,開工雙向四車道,粵閩橋隧比約50%。
該項目由廣東交通集團所屬省南粵交通投資建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廣東交通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劉曉華表示,作為連接粵閩贛的交通樞紐,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優化區域交通路網布局,加強粵東北與閩西核心區、贛南核心圈聯系,對推動粵閩贛原中央蘇區加速“融灣入海”、振興發展先行區等具有重要意義。
屆時,從福建武平通往珠三角核心區的路程將縮短約40公里,時間節省約30分鐘。
“空地偵察兵”高效完成數據采集
平武高速公路管理處副主任王承罡介紹,該項目地處粵東丘陵山區,地形地質復雜,地災風險大。沿線還經過平遠縣城、壩頭鎮等4處水源保護區,河嶺嶂、五指石等3處省、市級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以及縣城規劃區、旅游景區、村莊等多處環境敏感點,施工環保和景觀設計要求高。
傳統人工勘測長期面臨“看得見的去不了,到得了的測不準”的困境。為破解這一難題,項目在設計及勘測之初便全過程應用數字化技術,以科技創新賦能地質選線、源頭避災。
在數據采集環節,項目創新啟用“空天偵察兵”技術組合。激光掃描與北斗定位技術實現厘米級精準測量,為地形數據裝上“高精度標尺”。無人機傾斜攝影高效覆蓋復雜區域,化身“空中采集員”快速捕捉地表信息。這套一體化的采集技術,配合智能算法對海量數據的深度處理,生成高精度三維模型,結合遙感解譯技術精準識別潛在地質災害,不僅讓外業周期較傳統模式直接縮短40%,更將不良地質災害清晰呈現在數字平臺上。
除此之外,數字化鉆機也化身“地下偵探”,在斷裂帶、巖溶等復雜地層中精準采集地質數據,物探成果還能通過數字化解譯技術深入、準確分析地層特性。同時,數字勘察管理系統可一鍵生成標準化勘察報告,實時數據共享。
設計方案裝上“立體慧眼”
平武高速公路管理處主任張利介紹,項目2024年12月27日完成立項,今年2月完成設計招標進場,計劃2029年建成通車。自立項開始,項目就定下了“踐行韌性交通建設理念、打造我省山區新建高速公路新標桿”的目標。
為此,在設計階段,平武高速引入了基于高精度三維實景模型與地質模型搭建起的可視化數字沙盤,將抽象的設計圖紙轉化為可交互的立體場景。設計人員通過數字沙盤實現多視角漫游,不同方案的匝道走向、橋梁高度與周邊地形的適配性一目了然,在三維空間中直觀判斷方案可行性。
這種“設計方案可視化”模式,不僅讓方案研判效率大幅提升,更讓溝通匯報環節“一圖勝千言”,顯著縮短了決策周期。
文/梅州日報記者:鄭煒梅
圖/梅州日報記者:吳騰江
通訊員:粵交集宣 朱蓉 朱意明
編輯:羅歡歡
審核:張英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