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對聯,楹聯被譽為“詩中之詩”;楹聯則是歷史對聯中尤為工整對仗、言簡意遠之作,阜陽多刻制、文化張掛于殿堂、重見證樓閣等古建的楹聯楹柱上,長期留存,歷史對延續一個地方的阜陽文脈往往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阜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文脈悠遠,重見證從古至今涌現出的楹聯楹聯眾多。如何讓楹聯進一步“聯”起阜陽文脈?記者進行了走訪。歷史
整理出近千副古楹聯
“育德本諸孝悌,阜陽英才教以詩書”。文化這是重見證阜陽市楹聯學會微信公眾號近日推送的一副古楹聯,原是育英小學大門上的楹聯。此外,其禮堂還有楹聯:“育人教人詩書禮,英物燦如日月星。”
除了簡注,這條微信還介紹了育英小學的歷史沿革:“育英小學在潁東區正午鎮街上,原為義學,后改為農學堂,1911年改名育英小學堂,原址現為正午鎮中心小學。”“作者為李華生,阜陽市人,字棠村,清末秀才,詩文俱佳,晚年自號知非居士,作此聯時任該學堂管學(校長)。”
這樣普及阜陽古楹聯的微信推送,阜陽市楹聯學會目前已經堅持40多期。
“自去年3月份以來,阜陽市楹聯學會一百多名楹聯愛好者,已經從阜城及各地古籍中搜集、整理出近千副古楹聯,正在陸續向公眾推送。”市楹聯學會會長張孝玉介紹。
古楹聯往往對應阜陽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古建。比如在阜陽城區,歷史上就有“三皇廟”“神德永思祠”“王惠臣故居”“云亭”“分金臺”“文廟”“奎星閣”“文昌閣”等古建,這些建筑上均鐫刻有一至數副楹聯。
古名勝楹聯中,以古潁州西湖為最,除了潁州西湖本身楹聯,其周邊多個古建如飛蓋橋、六一堂、雙柳亭、四賢祠、西湖書院、竹間亭、會老堂、環碧亭、畫舫齋、歐公祠、宜遠橋、望佳橋、望湖亭、清漣閣、聚星堂等均有楹聯。如潁州西湖:“十頃平湖,四面濃陰欣乍合;一筋曲水,千秋清潁屬歐蘇”,飛蓋橋:“翠蓋每來題柱客,碧波常見蕩舟人”。
此外,各縣(市)在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不少名勝古跡,其上楹聯也一一收錄。
張孝玉介紹,他們正在謀劃,結合阜陽歷史上的古楹聯,以及近、當代創作出來的楹聯,出版一本《阜陽古今楹聯選》,“聯”起阜陽文脈。
現實中留存不多
“鐵浮屠、銳利非常,自來中國橫行,獨畏我、順昌旗幟;金兀術、驕狂太甚,妄想堅城趯倒,試問他、多大靴尖”。此聯為紀念劉锜大戰金兀術、取得順昌大捷而作,目前,就張掛于阜城劉公祠內。
順昌軍民感戴劉锜功德,順昌大捷后即在城頭為他建立生祠“報功堂”,立塑像以奉之,此即建祠之始,后經歷代多次修葺。1939年7月,因抗日被拆除。1941年,道士常華安集資在原址上重建,正殿復塑劉锜、陳規等九人塑像,懸有“南宋屏藩”舊匾及舊聯等。隨后又遭破壞,塑像楹匾悉毀一空。1980年后,被列為市重點保護單位,并規劃重修祠宇,開辟成公園。
在劉公祠,常家后代(媳婦)景萍告訴記者,經常有家長帶著孩子前來瞻仰劉锜的豐功偉績,祠內的這副楹聯,也會被孩子們認真記下,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國主義熏陶。
在潁上尤家花園,多處廊架上刻有原主人尤蔭軒所作楹聯,其中一聯:“漫掃落花,且作庭前錦繡;莫驚啼鳥,聊為園里笙簧”。在臨泉長官古鎮育才閣,張掛有張蘊華烈士所作楹聯:“豎起兩根硬骨頭,誓與土劣拼死命”……
“遺憾的是,阜陽古楹聯,像這樣目前在現實中留存的并不多。”張孝玉說,阜陽歷史上的名勝古建,有許多已經不復存在,有的歷經保護、重新修葺,楹聯卻又不存。舊有建筑能遺留下古楹聯的,少之又少。
如何煥發新光彩
如何讓古楹聯“煥新”?張孝玉認為,古楹聯依附于古建,如今不少古建已經不存,可在復建“古建”中加以應用。比如在潁州西湖景區,阜陽生態樂園,以及景區內復建的諸多仿古建筑上,就可以應用。
“遺憾的是,一些景區復建古建上,原先的古楹聯應用并不多,即使有張掛,也不是當初的古楹聯,與古建并不對應。”張孝玉說。
“我們常說阜陽歷史悠久,人文薈萃,以及歐蘇文化,但這些文化在哪里?需要承載物予以呈現。”張孝玉認為,楹聯就是其中較好的載體,值得有關部門在保護、復建古建,以及景區景點開發中進一步予以重視,打造“楹聯里的阜陽”,“聯”起阜陽文脈。
此外,需做好古楹聯相關內容的發掘與宣傳工作。不少古建及其相關的來龍去脈、典故、史實等如今已不復存在或漸漸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亟需有識之士或相關部門進行挖掘整理。整理出的楹聯、古建相關史實以及歷史文化傳說等,應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宣傳,為阜陽的文化脈絡增添厚重的一筆。(記者 儲繼明 通訊員 張亞心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