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草有3米高,竄出的首席老鼠重達2斤8兩,田間遍布石塊。科學抗旱”華南農業大學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羅利軍向記者描述肇慶鼎湖沙浦基地的家羅節水最初景象,“但就在這片被當地人視為‘沒有收成’的利軍力撂荒地上,今年播種的稻讓節水抗旱稻,最近測產竟創下611.9公斤/畝的農民產量,老百姓都感到很新奇。種田”
“節水抗旱稻完全可以解決廣東撂荒地問題。有動”作為我國節水抗旱稻研究的華農開拓者,羅利軍團隊歷經二十余年攻關,首席成功將旱稻的科學抗旱節水、抗旱、家羅節水易種特性融入優良水稻品種,利軍力實現了這一稻作類型從0到1的稻讓突破,曾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如今,這項創新成果正在為破解廣東撂荒地難題、拓展糧食種植空間提供全新解決方案。近日,他接受南方農村報專訪,詳解背后的科研邏輯與應用價值。
(華農首席科學家羅利軍: 節水抗旱稻讓農民種田有動力,時長共3分01秒)
節水50%、減碳90%
山地旱地皆可種
南農:從育種原理到全國推廣,節水抗旱稻與傳統水稻的核心差異是什么?在不同地塊的適應性和產量表現如何?
羅利軍:在長期的進化和培育過程中,水稻丟失了一些重要的特性,即節水、抗旱和易種。一句話來講,節水抗旱稻就是在最好的水稻品種基礎之上,把旱稻的節水、抗旱、易種三個特性整合到水稻當中所育成的新型稻作類型。其生長過程中,不需要泡水、插秧,能節約用水約50%,減碳量90%以上,也不易形成農業面源污染。除水田外,還能在旱地、山坡地等地類種植。
從全國推廣來看,我國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但仍存在約10億畝糧食安全缺口,節水抗旱稻的價值就在于開發邊際土地。我們在不同的地方試用了不同的品種,其中“旱優73”的應用面積比較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能適用,包括河南、山東、海南、上海等地,甚至在云南海拔2000米地區都能種植。不同的地方產量表現不一樣,普遍產量穩定在550~600公斤。
節水抗旱稻具有節水、抗旱、易種等特性。黃堅文 黃鵠攝
測產超600公斤
撂荒地變身豐產田
南農:節水抗旱稻在廣東的推廣情況如何?能否真正破解撂荒地復耕難題?
羅利軍:2024年以來,在華南農業大學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的推廣下,節水抗旱稻在廣東年種植面積已超1萬畝。我們團隊在廣東每個地區基本都建立了試種示范點,有大有小。去年在佛山三水區首次試種了700多畝,產量達到500多公斤,主要采取技術指導、農戶自種的模式。
今年與肇慶市共建肇慶市華農節水抗旱稻研究院后,我們在鼎湖沙浦基地流轉了600多畝地。面對3米高的雜草和遍布石塊的田塊,我們采用覆膜直播技術,有效解決了雜草的問題。7月20日的測產結果顯示畝產達611.9公斤,超出預期。懷集則由企業流轉6000畝坡地和撂荒地種植節水抗旱稻,中間看過好幾次,長勢都不錯。
因此,無論是從三水到鼎湖、懷集,以及其他地區的小面積試種,都說明了節水抗旱稻完全可以解決廣東省的撂荒地問題,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位于肇慶市懷集縣的節水抗旱稻田。黃堅文 黃鵠攝
“稻堅強”抗澇本領硬
根系發達耐水淹
南農:廣東多洪澇災害,節水抗旱稻的抗災能力如何?為何能有如此強的抗逆性?
羅利軍:大家都知道有個“豬堅強”,節水抗旱稻也可以叫“稻堅強”,這是因為它的根系很發達,抵抗洪澇方面的能力很強。
今年6月,肇慶懷集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當地種的節水抗旱稻在洪水退去后完好無損,反觀周邊的玉米等作物,卻損失慘重。更能體現它抗逆性的,是2020年安徽省阜南縣王家壩鎮的案例。節水抗旱稻被淹沒4-5天的,基本沒受什么影響;淹了8-9天的,退水后稻株上還能冒出幾個新稻穗;就算是被淹了11-14天、植株看著已經死了的,但根系保持活力,退水后重新長出新的分蘗,最后畝產仍有200多公斤。
今年6月肇慶懷集遭遇洪水,但節水抗旱稻長勢良好。受訪者供圖
種植簡便有收益
農民種田有動力
南農:從種植成本、收益等方面來看,節水抗旱稻能否有效提升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羅利軍:節水抗旱稻最大的優勢是種植簡單、產量穩,能大幅減少勞動量。不同地方綜合成本不一樣,比如安徽宿州推行麥稻兩熟制,在小麥成熟前用無人機撒播稻種,收割后稻苗自然生長,免去耕田、耙地、大量灌溉環節。在廣東這樣多雨的地區,更是能實現少灌水甚至不灌水,灌溉成本大大降低。
從收益來看,以肇慶懷集為例,種植企業測算后發現,每畝純利潤能夠在600元以上。此外,明星品種“旱優73”已經通過4個國家、11個省的審定,它的品質和“美香占2號”不相上下,曾獲得全國第二屆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金獎,具備市場競爭力。
南農:您的團隊提出了“1522”目標,請您闡釋一下具體內涵是什么?
羅利軍:這是我們團隊這兩年提出來的戰略目標。當前國家保障糧食安全仍面臨耕地缺口,同時雙碳目標壓力較大。因此我們希望通過發展節水抗旱稻,新增水稻種植面積1億畝,增加稻谷500億公斤,同時減少200億噸灌溉用水、減少200億公斤碳排放。通過“兩增兩減”,為國家糧食安全和綠色發展貢獻力量。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謝曉莉 陳諾
拍攝:吳秒衡
視頻制作:陳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