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魚黃山學院文傳學院“古韻新風 傳藝繪夢”暑期三下鄉實踐團隊深入歙縣汪滿田村開展為期四天的徽州徽州魚燈文化調研活動,了解更多徽州魚燈傳承發展的魚燈游天故事。
夏日傍晚,地寬一聲輕響,魚河兩岸的徽州徽州路燈和村頭大魚地標都亮了。每盞路燈上都掛著魚形燈牌,魚燈游天暖色的地寬燈光讓村莊溫馨起來。此刻,魚汪勝娟家里聚集了一群人,徽州徽州她站在客廳中間,魚燈游天隨著音樂律動,地寬和大家跳起了廣場舞。魚汪勝娟不僅是徽州徽州一位廣場舞達人,還是魚燈游天一位魚燈非遺傳承人,學習魚燈制作近30年。
“制作一盞小魚燈大約需要1個星期。”汪勝娟說。魚燈的骨架用竹條制成,以鐵絲連接,外皮則糊上綿紙,用油彩上色。其中竹骨架的成型工序尤為耗時,要選用筆直而粗壯的竹子,剝去竹皮后浸泡水中,撈起曬上7天后,劈成竹條,再用火炙烤,軟化竹條,將其彎曲成想要的形狀。
“魚頭、魚身的骨架不是常規的橢圓或者長方形,而是雞蛋形的,上寬下窄,完美模擬魚的形態。”汪勝娟舉起手中雞蛋形的竹圈解釋道。她一手拿著虎鉗,一手取鐵絲繞在骨架上,鉗子夾住鐵絲使勁扭起來,將竹圈與竹圈牢牢固定在一起。魚頭、魚尾和魚身則利用鐵絲圈連接,保證活動自如。
古人常說,“美人在骨不在皮”,此話用于魚燈也是合適的。“春夏的竹子水分多,易生蟲、腐爛,所以,我們一般選擇秋冬時候的竹子來制作骨架。”村民汪華武說,“為方便運輸,我們用布代替綿紙做皮。”他將一塊白布覆在骨架上,布的邊緣被剪成布條狀,方便粘合在骨架上。黑色記號筆在白布上勾勒出魚鱗、魚嘴、魚眼睛,再用刷子蘸上顏料著色。“紅色、黑色、白色是當地魚燈傳統的顏色,平時看到其他顏色的魚燈都是客戶自己定制的。”五年前,汪華武回到家鄉,一門心思做起了魚燈,傳承起了家鄉這門手藝。
每年汪滿田村的正月,必定是熱鬧非凡的。魚燈在巷弄里、在石板橋上穿梭,從上空俯瞰,便是一條條魚在村莊游動。汪智紅是魚燈表演隊隊長,除去每年在村里嬉魚燈,他還帶領隊員承接各地的魚燈展演活動。
“摸摸魚頭,吃喝不愁。摸摸魚尾,順風順水。”魚燈工坊里,汪智紅高舉一只長達近3米的魚燈,上下起伏,左右擺動。不過兩三分鐘,汪智紅的額頭上就布滿了汗珠。“嬉魚燈是要把子力氣的,一場魚燈會短則半個小時,長則1個小時,大型魚燈分量不輕,一場魚燈會下來不亞于跑了半場馬拉松。”
嬉魚燈這項年俗能夠保留下來,少不了魚會的支持。目前汪滿田村有6支魚會,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是魚會的斗魚時間,也是汪滿田村人的春節狂歡時刻。每支魚會都會挑選一名魚頭,帶領村民進行魚燈巡游。“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一次嬉魚燈,是那天下了冰雹,還在下雨,我本以為就不會再嬉魚燈了。但村民們還是出來了,舉著魚燈在村子里巡游。”曾擔任兩屆魚頭的汪春燕回憶。“魚燈,不嬉不行”,這早早融進了汪滿田村人的骨子里。
《會飛的魚燈》是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的一本傳播魚燈非遺文化、致敬匠人匠心的圖畫書。繪本有一頁插畫,一個13歲爭當魚頭的主人翁燕子,原型就是汪春燕。今年她已經30歲了。
“我很喜歡魚燈,希望魚燈能夠被更多人知道。我目前也在從事和魚燈相關的工作。”汪春燕在歙縣縣城創辦了“一盞魚燈”館。“現在魚燈展覽館,歙縣一家,屯溪兩家,都是我牽頭辦下來的,我們還會去合肥駱崗公園進行魚燈表演。我想汪滿田這條‘魚’,要順著新安江,躍出大山,進入更廣闊的大海,然后魚化成龍回到家鄉,到時候,汪滿田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汪春燕談起魚燈時,神采飛揚。
“徽味濃濃!”“精彩!”8月初在合肥駱崗公園舉辦的“大黃山,不止黃山”的宣介活動上,徽州魚燈巡游讓不少合肥市民大呼過癮,一位攝影師拍攝的活動相關視頻就被轉發近5000條,不少網友紛紛在下面留言,表達對徽州魚燈非遺文化的喜愛。因為老一輩的堅守,年輕一輩的賡續,汪滿田村這條大魚,正慢慢游向更廣闊的天地。(胡太紅)